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权转移与企业价值的内在联系,一直是控制权相关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西方控制权市场理论认为,合理的控制权转移能够约束经营者,减少经理人代理成本,从而带来企业财富的增进。而在我国,由于市场环境和所采用样本的差异,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和股权结构、体制制度存在特殊性,国内学者对控制权转移价值效应结论存在较大分歧。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产业转型、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开始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控制权转移交易日趋活跃。而在控制权转移过程当中,控制权争夺问题也开始出现。尤其近几年国内不断推进企业公众化、股份流动化、股权分散化,涉及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事件随之频发,争夺的形式和涉及的角色也愈趋广泛。现有文献针对控制权转移、控制权争夺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较为详尽,但基本上是以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而实证研究由于研究者所处资本市场环境及所选择样本的差异性难以得出较为统一的结论、提出更具实践性的启发与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日化行业最大并购案——上海家化出让控股权这一案例,和随后发生的管理层与新任大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进行研究,探讨控制权转移和控制权争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回顾上海家化股权转让交易及随后的控制权争夺,并从管理层与大股东利益冲突和交易协议设计角度解剖产生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其次,从控制权转移和控制权争夺两个角度运用事件研究法与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的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进行衡量,考察其是否提高了企业价值、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并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延伸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上海家化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积极,财务绩效良好,创造了企业价值;随后发生在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则导致企业价值损毁。上海家化控制权转移能够创造价值的原因,一是在于控制权转移后,上海家化从国有体制的束缚中走出来,股权激励得以优化,市场敏感性提高;二是平安集团的经济实力和销售渠道带来了协同效应,上海家化开始打造时尚产业蓝图,不断完善产业链,推动海外业务的发展。虽然平安信托经济实力雄厚、投资运营经验及销售渠道丰富,然而由于平安信托财务投资者的定位,与公司管理层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巨大差异,加之在控制权转移交易设计中没有制定有约束力的条款解决双方在经营战略、资产处置的分歧,致使控制权争夺的发生,并导致公司原董事长葛文耀辞职、总经理王茁被罢免。这场内耗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表现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损害了企业和品牌形象,造成股东财富的毁损。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市场化控股权出售是国有资本退出高竞争行业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交易过程中应谨慎选择投资方,优选目标诉求基本一致的交易方;要重视交易方案和协议设计与完善,并建构限制性、约束性协议条款;要完善公司治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平衡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冲突矛盾;政府也应加强指导监督,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制营造更优的资本市场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