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员生理信息特征的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标志与驾驶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交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交通标志信息是道路交通人-机-环境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且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道路交通标志信息量可以诱导驾驶员高效、准确、及时地获取道路交通环境信息,从而对驾驶行为做出及时的调整。前期课题组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80%以上的草原公路都存在着交通标志信息量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交通标志信息量的缺失或过载都会对驾驶员的视觉识别及认知产生负荷,严重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工作。本文通过室内模拟驾驶试验,以交通标志信息量和道路线形为主要控制变量,以信息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交通工程学和人机工程学的实际情况,从驾驶员的视觉眼动特性和表面肌电特性出发,从驾驶员气质类型-视觉眼动特性-表面肌电特性角度,研究分析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的交通标志信息量对驾驶员视觉眼动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提出驾驶员在视认与识别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敏感的气质类型,研究并建立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驾驶员视觉眼动和表面肌电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最后总结提出草原公路交通标志最适宜的信息量范围。该研究可为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交通标志设置的安全性方面以及现有设计规范的优化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驾驶员的风险感知及驾驶技能的培训等方面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驾驶时,一般粘液质的被试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强烈,一般多血质的被试者的表面肌电信号反应最弱。(2)驾驶员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行驶时获取和处理信息时的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平均扫视持续时间与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显著相关。(3)驾驶员的颈部胸锁乳突肌、臂部肱三头肌和腿部胫骨前肌均与草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草原公路直线和曲线两种平面线形条件下行驶时的5个常用表面肌电指标中只有AEMG指标和草原公路交通标志的信息量紧密相关,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4)当行驶在草原公路直线路段时,驾驶员的眼动强度与表面肌电值以及其波动程度均远大于行驶在曲线路段时的值和波动程度。(5)综合考虑驾驶员视觉眼动特性和表面肌电特性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建议草原公路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的交通标志信息量设置范围均为10<信息量≤30bits/km。
其他文献
为研究半干旱沙丘与草甸不同景观带内植被冠层处大气、植被叶片、土壤系统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对各种影响因子的响应,本文以半流动沙丘差巴嘎蒿、草甸玉米和芦苇、半流动半固定沙丘小叶锦鸡儿和黄柳5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进行测试分析,对比每种植被碳含量和δ13C值在生长季内的变化、持续干旱和连续降雨对其的影响,并使用气象站和其他测量的气象、土壤环境因子指标,探明各植被稳定碳同位素的
传统的竹材防霉剂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且药效易流失,林产工业迫切地需求一种绿色无毒、广谱长效的竹材防霉剂。中草药中的许多成分在抑制微生物方面具有极好的功效和环保价值,与纳米TiO2复合可改善其缓释、抗流失性能,同时赋予竹材更多的功能性,有望代替含铜、铬、砷等的化学防霉剂。1、以5种有机溶剂对延胡索进行索氏提取,以黑曲霉、桔青霉和绿色木霉的混合霉菌为目标菌种进行防霉测试,确定延胡索乙醇提取物防霉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北方阻止来自中亚草原和西部沙尘侵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近几年,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种植了大量的抗旱型乔木、灌木丛及各类牧草,在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两种典型人工种植植被青杨树与黄柳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多元线性混合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分析植被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生长期的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规律,并结合研究区多年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与气象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现灌溉水利用程度的数值。通过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了解当年区域用水管理和节水改造水平。本论文以西藏昌都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四年的实测数据与灌区信息分析,测算了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并对2016-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为昌都市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因为昌都市灌区
内蒙古沿黄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盐渍化是制约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排水排盐技术是防治盐碱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灌区内田间明沟塌坡严重,造成排水不畅,暗管排水技术的应用已成趋势。而且暗管排水是自治区实行“改盐增草兴牧”战略重要手段之一,暗管改良盐碱地势在必行。但不同盐碱化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不尽相同,暗管布置后的土壤改良效果未知。所以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及鄂尔多斯南岸的4个典型暗管排
以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要试点的沈乌灌域为研究对象,采取区域布井的监测方式,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质统计学理论,研究灌域大尺度和不同生态景观小尺度条件下,节水改造前后地下水埋深和水质空间变异性和时空分布规律。选取自然和人为因素通过灰度关联法明晰影响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地下水埋深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变量CAR模型、灰色GM(1,1)残差模型、一次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1,1,1)
蛋白桑(Morus alba.L)是经过杂交选育出的抗逆性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特性,可作为优质饲用植物开发。在栽培过程中蛋白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三种当年生蛋白桑幼苗为研究材料,试验采用盆栽控水法人工模拟土壤干旱胁迫,共设置7个处理梯度,其中正常供水记为CK,其余各处理分别记为W1~W6,CK~W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70%、60%
输卵管是卵子运输、储存、精子获能、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部位。输卵管上皮细胞支持胚胎的发育并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理想的生理生化环境,但相比于其他体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体外增殖分裂能力较弱,无法作为种质资源细胞库的种子细胞长期保存,也不能满足其他实验研究与应用的需求。因此,本论文以蒙古羊为研究对象,通过酶消化法培养蒙古羊输卵管上皮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端粒逆转录酶基因(TERT)转入蒙古羊输卵管上
残塬沟壑区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类型,该地区地貌特殊,塬面平坦开阔又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面陡峭,降雨不均,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本文以残塬沟壑区陕西省永寿县为研究区,以三期遥感影像(1998、2008、2018)为基础数据,结合土壤、降雨、植被、高程、人口、经济等数据,基于ENVI、Fragstats、Arcgis软件平台,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分析
大坝、隧洞、混凝土深桩等长期服役于水环境下的混凝土工程,因遭受环境水的侵蚀,混凝土内部水化产物中的钙离子逐渐溶解,结构出现溶蚀损伤,特别是存在于软水或者其它侵蚀介质的混凝土结构更为严重。因此,本文研究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OC)、粉煤灰混凝土(Fly ash Concrete,FC)和纳米SiO2混凝土(Nano-SiO2Concrete,NC)不同养护龄期下的抗压强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