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求真务实精神的鲜明印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而言,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思路延绵展开,依次回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什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哪些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求真务实精神的鲜明印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而言,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思路延绵展开,依次回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什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哪些借鉴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在结构如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怎样生成的”和“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等问题,力求在上述几个方面阐发一些自己的观点,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略尽绵薄之力。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阐释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形式论倾向、单向论倾向、短视论倾向、否定论倾向”四种倾向。基于上述分析,文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意指大学生基于自身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益而产生的正向性感受、体验和评价。论文从价值哲学、语言哲学和辩证法的三重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从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三个维度来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在意蕴,并概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要素特征,主要体现为获得目标的历史性、获得内容的精神性、获得过程的互依性、获得方法的回溯性和获得结果的共享性。第三章梳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的借鉴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借鉴原则。本文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利益、劳动和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思想,考察了中国古代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修身养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学思并重,身体力行”的思想,爬梳了西方学者的需要层次理论、满意度理论和教育目的的思想。第四章集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结构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结构蕴含着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两个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在结构由思想知识的汲取感、政治觉悟的通透感、道德滋养的温润感、文化禀赋的认同感所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层次结构由认同化产生的获得感、实践化产生的获得感和对象化产生的获得感所构成。前者是并列的要素结构,后者是递进的层次结构。总体而言,两者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横纵系统结构。通过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层次水平、注入鲜活动力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结构,以助力大学生拥有全面的、高阶的和持久的获得感。第五章深入考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过程。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过程及其存在的矛盾是非常必要的,它关乎我们对其本质的把握。文中抽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过程,并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获取→体悟→映射→行动→升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对矛盾:教育者的全面性导向和教育对象的个体性需要之间的矛盾、教育者的“供给”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等。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过程中受到目标的预期牵引机制、利益的价值感知机制、力量的立体整合机制和实践的长效检验机制的影响。第六章总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项复杂、艰巨和长期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这个目的。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运用关系思维来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可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当前主要从以下五对关系范畴中探寻提升路径:其一,主客互依:教育者积极供给和教育对象主动求取的相互推动;其二,内外贯通:外部深入发掘与内部预期调节的内外贯通;其三,知行转化:思想认识提升和实际行动开展的协同互动;其四,虚实共生:网络空间和现实场域育人的双线驱动;其五,时空固基:久久为功与机制托底的刚柔并济。
其他文献
論文以漢代肩水塞屯戍遺址及其出土漢簡爲研究對象,綜合運用簡牘學、文字學、考古學及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梳理簡牘出土的相關考古學信息,對肩水塞轄區内A35大灣、A33地灣、A32金關等遺址出土簡牘進行文書分類、文字釋讀、綴合編連等文本整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圍繞肩水候官的組織機構、交通運輸、生活保障及行政運作等開展綜合研究。全文由緒論、正文、結語、參考文獻四部分構成。其中,正文分七章:第一章對肩水塞轄區内的
本文研究的是晚清书论中的审美观念,具体包括五个问题。第一,书法本体论。中国书论史上共有“模拟自然”说、“书为心画”说、书法形神观三种书法本体论,截至北宋就已经全部被提出。晚清书家对书法本体论的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书法形神观的发展,周星莲把形质规定为笔画对空间的分割,刘熙载把书法形神观与意象说等同起来,康有为的“书为形学”说是对传统重神轻形的扭转;二是对书法形神观的变形的总结,刘熙载将“神与形
作为适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对法律的完善功不可没。它既可透过案件的审理知悉社会时势的最新变动,推动法律的与时俱进;亦能借助层出不穷的案件情节来发现既有法律的缺陷,确保法律漏洞的及时填补。清代司法对法律的完善主要表现为因案修例机制,即基于某一个司法案件,引发统治者对《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改。这实质上是法律的司法创制过程,新规则在司法实践中产生,逐步被修入国家法典,成为正式的法律条
近年来,学术界从畜牧经济、产业经济、市政管理以及广告营销等诸多学科分别论述牛奶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因子。事实上,牛奶在近代中国百年间的剧烈变化不仅颠覆了国人源远流长的饮食习惯,其中更隐含着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中的隐含的“文明等级论”的叙事,以及国人追寻现代转型的重要文化意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物质文化史的方法揭示牛奶这一处于中国传统饮食体系边缘的食物如何在全球化和中国近代化
影像三维重建是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领域长期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影像作为探知物体表面三维形状信息的重要数据源,在经济性、便捷性、灵活性等方面具有其他技术手段(如激光测量、微波干涉测量)无可比拟的优势。摄影分辨率的提高,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的大范围应用,使得对城市场景进行精细的空间感知成为可能。而高质量的三维重建是全方位城市空间信息感知的重要前提。面向城市场景,实现能够自动、精确、有效、完整反应地物结构信
第一部分:过敏原数据库ALLERGENIA 2.0目的:构建的以机器学习方法为基础的过敏原分类判别机器,准确的训练数据集是算法精确性和泛化性能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过敏原来说,但现存常用过敏原数据库皆存在数据库基本质量缺陷,对数据库准确性和用户使用产生负向影响。整合一个最为准确、零冗余信息、数据最完整的过敏原数据库,显得势在必行。方法:(1).分析三个过敏原数据库(ALLERGENIA、COMPARE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供给服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和增加的城市人口,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的合理和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健康与幸福。然而城市公园绿地服务供给和居民需求的不匹配情况制约着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的有效性,城市公园绿地供给的不公平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加快对城市公园布局的研究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土地覆盖与空间结构分布,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产生与加剧系列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因此提升及时可靠的城市土地覆盖与结构类型分类能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Landsat遥感影像因全球覆盖、免费获取、空间分辨率良好、重访周期短以及数据支持成熟的优势而成为最广泛应用的对地观测数据源之一。城市土地覆盖包括建成区和自然地表两大类,土地覆盖类型可
城市化是21世纪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社会变革。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促使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城市人口和土地是复杂城市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本文以城市土地和人口的关系为切入点,围绕城市土地与人口关联关系的定量化、模型化并指导城市发展的研究目标,研究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定量关系、影响机制和演化规律,并回应中国城市发展中土地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时序上,已有研究普遍发现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也即土地
我国是法律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的少数国家(2014年前),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地方政府债务超过中央政府债务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成为境外机构唱空我国的主要借口之一。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灰犀牛”,控住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中央政府与学界、业界的共识。在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如何增进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是理论与实践热点。现有理论肯定地方政府债务合理性,地方政府债务在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