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派遣驻外公使是清政府走出天朝上国,走进近代国际社会的重要步骤。这些使节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在西方强国的虎口下维持国家形象与利益,还肩负着观察、学习西方富强之道的责任。他们是中国最早深入西方社会的一批人,同时他们也是清朝官员群体、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分析他们的对外观念能够展现中国近代转型,特别是外交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努力。本文一共分为四章:(1)第一章分析了驻英使臣的背景。从驻英使臣出使前的履历来看,除了刘锡鸿之外,他们出使前对西方文明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而且晚期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接触时间远远长于早期驻英使臣;(2)从他们的英语使用水平来看,晚期驻英使臣也远远超过早期驻英使臣;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来自江浙闽粤沿海一带,二是来自湘皖地区;从家庭出身来看,大部分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功名来看,驻英使臣的功名普遍不高,只有四人考中举人。第二章探讨了晚清驻英使臣对世界形势以及区域形势的认识。对于世界形势的认识,他们从最初的变局观发展到了社会进化论;对宗藩关系,以郭嵩焘为代表主张放弃宗藩关系,保疆自固,以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为代表主张强力维持重要的藩属国;对日本的认识,他们经历了从轻视转变到一种既恐惧又希望向其学习的复杂心理。第三章分析了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晚清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持有一种十分开明的心态,主张平等地看待洋人与西方文明。从西学中源说的采用,到知识普适性的观点的提出,这反映出他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日渐客观、深刻。具体到某一方面而言,(一)对于西方政治文明,早期驻英使都表达过欣羡的态度,并初步明确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立宪实践活动当中。但是由于清政府举措失当,驻英使臣对清政府立宪政策日益失望,最后他们转而投身革命者的阵营。(二)对于西方工商业文明,大部分晚清驻英使臣(除刘锡鸿)持以学习态度,所以他们第一步是为工商之民和工商之业正名,为发展工商业扫除思想障碍,这一步工作,主要由早期驻英使臣完成。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多地参与了商业实践活动。另外,驻英使臣的商战主张以及对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他们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三)对于西方教育,晚清驻英使臣大多认识到西方教育重实学的特点并认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其教育之进步。故而,晚清驻英使臣对于西方教育的大多持有非常开明和接纳的态度,并积极推动新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第四章探讨了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外交主张。条约与国际法是近代国际社会交往中的法律性规范,设领护侨与参加国际组织是近代国际社会中最常见的交往方式。晚清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主张,可以反映以下几个问题:(1)晚清驻英使臣对近代国际社会交往原则和方式较为接受,并积极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比如遵守条约与国际法,加入国际组织等。(2)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受到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国内保守力量,比如清政府在设领护侨和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保守态度;二是列强的强权势力,比如列强强行维持其条约特权而违背国际法。(3)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但难以改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劣势地位。无论是主和者,还是主张以战备和者,所有晚清驻英使臣都承认中国在对外军事上无以胜列强,在奉行实力外交的近代国际社会中,晚清驻英使臣可以借助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等挽回部分利益,但是无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