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瓜类果斑病是种传性细菌病害,病原是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主要为害对象为葫芦科作物,对西瓜和甜瓜的危害较重,该病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我国多省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细菌的致病性与Ⅲ型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果斑病菌Ⅲ型分泌系统中hrcN基因的产物为ATPase,为某些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转运提供能量,这些分泌蛋白往往与致病性有很大关系。通过比对发现果斑病菌中的hrcN基因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欧文氏杆菌(Erwinia tasmaniensis)、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以及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中的hrcN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性分别为58.57%、55.55%、71.14%、68.26%。根据NCBI上提供的果斑病菌hrc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该基因。运用同源重组双交换的方法构建了该基因的突变菌株,PCR方法和Southern blot验证突变菌株。对突变体做了致病性、过敏性、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生长曲线、运动性,胞外多糖和生物膜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致病力和过敏性反应明显减弱,致病时间延迟,群体感应信号减弱,生长能力明显下降,运动性也没有野生型的强,胞外多糖的分泌差异不显著,生物膜的形成能力稍有加强。说明hrcN基因能够调控细菌的致病性。互补菌株只能恢复部分功能。为了了解hrcN基因与其他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Real-Time qPCR定量检测Ⅲ型分泌系统中与致病性有关的3个基因(hrpA、hrcV、hrcU)及群体感应系统中的2个基因(LuxI、 LuxR),检测各个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所选取的5个基因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均上调,hrcN基因与各基因间均为负调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