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邻苯二酚结构的DNA交联剂的设计合成研究及其对黑素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l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作为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车关重要,以DNA为靶目标的抗癌药物的设计一直是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许多临床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涉及到DNA的交联。它们通过与DNA的共价结合作用将DNA双链交联,阻碍DNA双链的打开,使之不能进行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可诱导的DNA交联剂的引入,增强了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十二个含不同连接基团的联邻苯二酚结构的化合物,通过高碘酸钠或者酪氨酸酶的氧化诱导,研究了它们与DNA的交联活性。同时,鉴于恶性黑素瘤细胞中酪氨酸酶的含量高表达,我们建立了一种以联邻苯二酚结构的DNA交联剂选择性的杀伤黑素瘤细胞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涵盖以下几点:1.首先在体外实验中,我们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检测了化合物与线性DNA交联的能力。在高碘酸钠的氧化诱导下,两个酚羟基在邻位的化合物7a-f都表现出了很强的DNA交联能力,而两个酚羟基在间位的化合物10a-f交联能力很差。在酪氨酸酶的氧化诱导下,所有的化合物均表现出DNA交联能力,两个酚羟基在间位的化合物10a-f比两个酚羟基在邻位的化合物7a-f的交联能力略好。并且,中间连有联苯结构的化合物10f交联活性最好。另外,我们通过3-甲基-2-苯并噻唑酮腙(MBTH)的颜色实验,捕捉到这类化合物在酪氨酸酶氧化诱导后有二醌的中间体的产生,初步提出了交联机理。2.我们进一步对此类联邻苯二酚化合物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研究。我们用MTT法对药物的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此类联邻苯二酚化合物对酪氨酸酶高表达的恶性黑素瘤细胞的毒性非常明显,而对不含有酪氨酸酶的宫颈癌细胞Hela和正常卵巢细胞CHO毒性很弱。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分了生物学的方法,包括在细胞内检测邻苯二酚结构的BODIPY荧光探针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γ-H2AX免疫荧光实验以及通过观测细胞核形态变化,验证了化合物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力主要是通过DNA损伤起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DNA损伤与DNA交联有关。联邻二苯酚的化合物是因为能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核中的DNA发生交联,而导致了它具有高选择性的杀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能力。
其他文献
背景研究表明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癌基因NRAS的突变率为9-15%,BRAF的突变率为60-66%,而在视网膜恶性黑色素瘤中却没有发现N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NRAS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 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血清IL-2、IL-6及IL-17水平变化及激素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0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确诊
家电行业国家开放最早,目前竞争最激烈,市场的成熟度也最好,最终使得中国家电行业以及家电相关的行业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渠
目的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模型探讨真性弥散系数(D)、与灌注相关的假性弥散系数(D*),灌注分数(f)在诊断乳腺肿块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Th1/ Th17细胞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紊乱。白介素17(IL-17)是辅助性T细胞亚群之一Th17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在银屑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