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超敏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急性乙型肝炎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与Ⅰ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的各种免疫学指标和联合抗过敏疗法治疗急性乙型肝炎,观察这些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在急性乙型肝炎病人中,是否符合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化规律;观察联合抗过敏疗法能否阻止或缩短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病程,继而阐明Ⅰ型超敏反应与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①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内IgE浓度;②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内组织胺含量;③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正常对照组血浆内c-AMP水平;④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检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间接非特异性和HBsAg间接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⑤应用我们自行设计的能桔抗Ⅰ型超敏反应各个环节的联合抗过敏疗法,治疗急性乙型肝炎,并观察病人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内IgE及组织胺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②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内组织胺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③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间接非特异性和HBsAg间接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④急性乙型肝炎人的血浆c-AMP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⑤联合抗过敏治疗后,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⑥联合抗过敏治疗后,实验组血清内IgE及组织胺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总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与Ⅰ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的以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均符合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规律。另外,联合抗过敏疗法的疗效也说明了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存在Ⅰ型超敏反应的参与。结论 Ⅰ型超敏反应参与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章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gE和IL-4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急、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gE和IL-4水平,进一步探讨Ⅰ型超敏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0例各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IgE和IL-4水平,并结合患者血清ALT的变化,进行IgE
其他文献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反映了孔子对时代的期盼、对人生的探究,其内容主要包括孔子对人性、人的生存、人的发展等问题的思考。《论语》的人学思想较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vuo)临床诊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经过统一标准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的84例患者。结果:84例最终确诊的有78例,确诊率为92.86%。8
通常绝热层下的腐蚀包括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种,造成化工设备绝热层下金属腐蚀的主要因素包括绝热层的设计、材料、施工、环境条件等方面。研究了绝热层下各种金属的腐蚀情
在岩体水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分析。笔者关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目前有关非连续性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温度
基于低碳视角通过实地调查与走访的方式对当前居民白色消费乱象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不同居民群体的行为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细致探讨,最后对该问题提出解决之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国内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且新兴经济体飞速发展急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设备制造商进行跨国贸易,将我国生产的优质产品出口到新兴经济体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但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新兴经济体通常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需要巨额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新型买方信贷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供应商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帮助客户企业进行项目融资的有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属于新设专业,多数院校课程体系追求全面,课程繁多复杂,实践课程偏少,
目的加强在临床上对彩超诊断宫外孕价值的探讨。方法采用随机筛选法,挑选出80例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前来本院就诊,且已经通过彩超诊断的宫外孕患者,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