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新闻拫道中槪念隐喻的批评话语分析——基于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新闻报道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经济语篇中,与中国经济相关的隐喻。隐喻的使用者在选择一个本体和一个与之对应的喻体时,绝非偶然,而是存在必然的原因。所以,隐喻本身携带者隐喻使用者潜在的意识形态。长久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从未销声匿迹。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报对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语篇分析的手段,批评话语分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对语篇的批判性分析,揭示隐藏在语篇中没有明确表达的态度甚至偏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英国知名杂志《经济学人》为语料,将隐喻分为三类,即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以及结构隐喻,分类探讨各类隐喻是如何体现“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并试图发现《经济学人》中经济报道表达的对中国经济现况的评价以及未来发展的态度以及这些带有偏见,带有主观意识形态的报道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  通过对文中隐喻的筛选、分类、归纳、分析,作者发现从《经济学人》中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报道来看,中国的形象在《经济学人》眼中并不正面,存在已久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依然是主要基调。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应该在阅读各类语篇的时候,提高批判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即使是对待本应该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也不能全盘接受,警惕类似言论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荣誉感,运用语言这个武器,对恶意言论进行有力回击,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经典,意境深邃,语言精练,音韵优美,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唐诗英译的工作由英美人士开始与于20世纪初,国内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展开对唐诗
模数(A/D)转换芯片广泛应用于数据采集和信号检测中,其精度一般在8~24位之间.主要以MAXIM公司的MAX197[1]模数转换芯片和ATMEL公司的AT89S52[2]单片机设计的12位精度数据采集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毫无疑问,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然而,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和便捷的同时,现代技术同样也给我
设计了一种基于SOPC的远程测控系统。以NiosⅡ软核处理器和所需的外设IP核嵌入到FPGA中为硬件架构,以移植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和TCP/IP协议为软件体系,实现数据的远程采集
跨文化婚姻是跨文化交际很典型也很重要的体现。本文以中美跨国婚姻为切入点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研究跨文化婚姻不断增加的因为、影响跨文化婚姻幸福的因素以及减少跨文
学位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1993年,她因“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