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经济语篇中,与中国经济相关的隐喻。隐喻的使用者在选择一个本体和一个与之对应的喻体时,绝非偶然,而是存在必然的原因。所以,隐喻本身携带者隐喻使用者潜在的意识形态。长久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从未销声匿迹。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报对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语篇分析的手段,批评话语分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对语篇的批判性分析,揭示隐藏在语篇中没有明确表达的态度甚至偏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英国知名杂志《经济学人》为语料,将隐喻分为三类,即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以及结构隐喻,分类探讨各类隐喻是如何体现“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并试图发现《经济学人》中经济报道表达的对中国经济现况的评价以及未来发展的态度以及这些带有偏见,带有主观意识形态的报道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 通过对文中隐喻的筛选、分类、归纳、分析,作者发现从《经济学人》中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报道来看,中国的形象在《经济学人》眼中并不正面,存在已久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依然是主要基调。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应该在阅读各类语篇的时候,提高批判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即使是对待本应该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也不能全盘接受,警惕类似言论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荣誉感,运用语言这个武器,对恶意言论进行有力回击,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