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参数匹配和模式切换控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也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耗增加和排放污染加剧也变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各个国家及车企正在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并且将更多的节能技术应用于车辆上。电动车凭借其自身优势一跃走在了汽车发展的最前沿。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可以更好的和各种提高性能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除了增加电池容量,对现有结构进行优化之外,还有电动四驱技术、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转矩定向分配驱动技术和双电机耦合驱动等,这些都是提高汽车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双电机耦合驱动的优势并最大程度利用双电机构型,在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提高整车的经济性,本文在此提出一种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根据需要提供多种驱动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发挥电机的性能,为电动汽车的未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双电机驱动构型进行了讨论研究,归纳总结了现有构型的缺点和不足,在充分利用双电机优势的前提下,将其与转矩定向分配技术相结合而提出了一种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旨在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经济性。针对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首先对其双电机耦合三种直线驱动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为主驱动电机单独驱动,TV(torque-vectoring)电机单独驱动和双电机转矩耦合驱动,并简要阐述了其节能原理。接下来根据动力性要求进行了单电机的参数匹配,为后面的经济性对比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对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进行参数匹配。由于两电机的功能不同,对主驱动电机和TV电机提出了各自的匹配原则,并且两个电机还有兼顾直线行驶和转矩定分向配功能的需求。完成参数匹配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汽车七自由度模型和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模型对转矩定向分配功能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然后利用Car 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为充分发挥双电机耦合构型的节能潜力,设计了符合该构型的模式切换控制策略。搭建了车速跟随模块,需求转矩求解模块,以及最优驱动模式判断模块。车速跟随模块便于后续仿真时的车速跟随。需求转矩求解模块根据驾驶员需求提供了运动模式和经济模式。最优驱动模式判断模块根据需求转速和需求转矩对双电机等效外特性进行了遍历,将三种驱动模式中所需电功率最小的作为最优驱动模式。另外基于逻辑门限值方法对双电机等效外特性map进行了区域划分,最大限度发挥节能优势。最后,为了验证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及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基于AVL Cruise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在Cruise中搭建了装有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车辆模型,与MATLAB/Simulink中搭建好的控制策略进行联合仿真。首先对其是否满足动力性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满足动力性需求。然后分别设置了NEDC循环工况以及FTP-75循环工况,并将单电机驱动,双电机转矩均分驱动和双电机模式切换控制驱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工况中,双电机模式切换控制策略所消耗的能源均最小,充分发挥了双电机的节能潜力。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交通体系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交通的功能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交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参与者的行为意图的不可控性等原因,合理的规划交通,实现车辆的全自动驾驶必然随之成为一个难点。现代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世界范围的广泛学者对自动驾驶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科学探索也获得了资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研学者提出了多种控制策略,大体上
轨迹跟踪和轨迹规划是车辆智能化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作为控制目标,通过直接控制车辆的前轮转角和四轮的驱动/制动力矩,结合多自由度车辆模型,复杂轮胎模型和人工势场模型以及模型预测控制,线性二次型调节器和二次规划理论,实现车辆基于高速场景下超车行为的局部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针对局部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建立了线性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七自由度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汽车噪声对人们的生活及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且汽车车内噪声对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存在很大的影响。聚氨酯多孔材料作为汽车降噪材料之一,可用于降低车内噪声,提高车内环境质量。石油资源的枯竭以及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寻找聚氨酯主要原料之一-石油多元醇的替代品具有重大意义。另外,生物基聚氨酯多孔材料声学性能与传统石油基聚氨酯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通过改变聚氨酯外观结构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更人性化、考虑行人等弱势群体的更加全面的汽车安全性能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汽车安全性法规的出台,驾驶员和乘员在交通事故中的生存概率、受伤害程度得到普遍改善。相比之下,汽车的行人安全技术却发展较慢,人与车碰撞事故已成为全世界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减少以及避免行人在碰撞事故中受到伤害,除了推出碰撞安全法规,还有开发主动和被动安全的新技术。目前行人保护的主流技
面对日益严格的油耗限制与排放法规,兼具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当下的最优选择。作为混合动力汽车中能量混合度最高、传动系统最简洁的一种,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Range Exte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简称REEV)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混合动力汽车实际节能减排效果与设计的能量管理策略差异较大,如果能够进行汽车未来行驶工况的预测进而改善控制策略,
基于轮毂电机和转向电机的线控全轮转向电动汽车不但具备正常电动汽车在环保节能方面的优点,还可以更好的对车辆进行操纵稳定性、主动安全性等方面的控制。除此之外,基于多系统集成转向轮模块的线控全轮转向电动汽车还为多种不同转向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丰富了车辆的驾驶功能,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本文基于可以实现多种转向功能的线控全轮转向电动汽车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对多系统集成转向轮模块以及基于多系统集成转向轮模块的
时至今日,道路上大部分车辆仍然依靠内燃机(ICE)将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化石燃料不仅是有限的资源,而且在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氮氧化物(NOx)等对环境和人类具有不利影响的有害气体。为了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投入研发了大量的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及纯电动汽车(BEV),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尽管这些汽车的销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为铰接式车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铰接式车辆容易发生事故,而且事故损失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针对乘用车的主动避障系统已经被逐渐开发出来。因此,研究基于铰接式车辆的主动避障控制策略具有社会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研究某铰接式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发现前方存在障碍,在确保车辆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紧急变
为有效评估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和优化其系统设计,需要对雷达导引头的动态工作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对雷达导引头动态工作过程建模仿真是一条有效途径。根据雷达导引头的工作原理,确立了先功能单元模块后动态工作过程仿真的框架,对其功能单元模块、搜索、检测、跟踪过程分别建模并进行仿真实验。实验实现了雷达导引头的动态工作过程仿真,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
车辆换道是交通系统中最常见的场景,其执行的效果对交通系统的高效性、可靠性和乘客的乘坐安全性、舒适性都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普及,智能车辆的自主换道过程愈发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车车协同(V2V)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换道轨迹规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加速推进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实现。同时,更智能的车辆也需要更灵活的机械结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