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以凤凰县德榜银饰为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傍山而建,散布在群山之间。历史上著名的乾嘉苗民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在众多苗族传统文化中,湘西自治州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精品,具有代表性。为做好本课题研究,笔者精心选择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为田野点。德榜村是纯苗族村寨,有银饰村的称号,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流传百年之久,银饰作为该村的乡村产业,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学艺,兴办家庭作坊。德榜村内新楼林立,邻里和睦,一片祥和。
  本文力图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德榜村传统的苗族银饰为出发点,以银饰产业为突破口,来探讨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对田野点进行介绍,内容包括选点理由、德榜苗寨的生态、生产、生计、民族、文化、银饰锻制技艺等,为后面章节的论述作铺垫;第三章主要讨论德榜银饰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首先从德榜银饰蕴含的文化内涵、银饰传承传统文化及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递等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然后阐述其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之一,有利于乡村文化自觉;第四章主要通过银饰本身就是财富,银饰是一种耦合性产业,可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等方面来分析银饰具有经济价值,再通过对银饰是文化产品,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论述来探讨德榜银饰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第五章在第三和第四章的基础上,讨论德榜银饰在增强村民凝聚力、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促进村寨和谐等方面展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其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多面开展。湘西苗族银饰作为纹饰和技艺是文化,作为物质是一种文化产业。文章通过分析湘西苗族银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总结得出湘西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推动作用,恰当合理地运用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其他文献
古诗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古文化现象亦不可忽视。对语文教师而言,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古代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古代文化理解肤浅。语文教师古代文化素养欠缺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补补语文教师古代文化底子的“钙”很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特定的教材,挖掘、整理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现象似乎还没有。因此,用
期刊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文化适应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成员,都已在适应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维护本民族的文化。
  在文化适应的群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在校学生面临的世界就已通过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清晰可见了。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他们提供了文化适应的优越空间。然而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学生的文化适应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家庭教育的缺位、传统文化的消失、信息技术的落后,等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我国在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大大降低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因此,民族地区利用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开展扶贫旅游是脱贫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红石林镇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一个贫困镇,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比较鲜明的乡镇,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诸多领域中最显著的一项。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在神州大地日渐传开,生态文明的知识也不断普及。作为其基础,生态文化也在学界坊间成为热议的时髦话题。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都产生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两者关系紧密,共同对民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占里的例子就生动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占里侗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紧密联系,创制了基于生态文化的生育制度,借助神化的“换花草”,实现了对人口数量的
学生怕学文言文,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语言较为难懂,所以教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逐句逐段地讲字词,以至于文言文教学几乎成为翻译教学,而翻译之后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失却了原本的魅力。但是,如果不讲字词而直接进行文章的分析,学生又犹如听天书,对文章的品味根本无从谈起。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除了要“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
期刊
编 者 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温州市鹿城区近年来进行了“初中学段‘促进有效学习’教学变革”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六备”(备学习起点和目标、备教学思路和板书、备重难点、备兴趣点、备作业和备反思)教学设计为基本备课形式、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关键、以学习评价为保障,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几篇论文是这一探索的过程和成果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体现
期刊
面对当下深化初中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要求,每一所初中学校都会感到困难重重,我校也一样。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矛盾与困惑,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愿与同行分享。  一、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意义,深刻理解当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一)重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初中教育的功能  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初中,小学是最基
期刊
提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必然要说到伟大的摩尔根及其用到的实验材料果蝇。所以每次讲完这块内容时,总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询问关于果蝇的一些问题。新教材在课文后附了一则关于摩尔根研究白眼果蝇的小资料,且描述得极其幽默生动,因此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问的人比以往更多。  以前学生问类似问题时,笔者总会直接给予解答,但是因为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找到答案。  一、研究过程  
期刊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关乎搬迁户的切身利益。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影响搬迁户新生活的客观因素,也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搬迁户从生活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搬到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搬迁对其而言,长期依赖的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加之搬迁户都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我发展
自信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信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人要有自信”,而青少年的自信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15年5月公布的日、美、中三国高中生《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书》显示:多达73%的日本高中生认为“自己是没有用之人”,远远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