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前五位,且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1-4]。非晚期直肠癌目前主要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低位直肠癌(距肛门≤5cm)治疗既往主要以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为主,以牺牲肛门保证肿瘤根治彻底性,手术创伤大,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沉重打击[5],因此如何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肛门功能,是目前直肠癌外科关注的焦点之一[6,7]。近些年来随着解剖研究的深入和手术器械的发展应用,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被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应用,提高了保肛率,给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新的希望。该术式可使患者多获得1-2cm的远切缘和2-5mm的环周切缘,实现极限保肛而备受关注[8-11]。但ISR手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骨盆狭窄的情况下完成高精度操作,对手术技术要求高[12],在推广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直肠癌外科的应用报道逐渐增多[13-15],其3D视野、放大倍数大、精准、灵活等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显示出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有关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低位直肠癌ISR手术中的应用经验仍然有限。研究目的本研究收集本中心开展的43例机器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Robot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RoIS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机器人ISR术技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后续开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43例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指标:性别、年龄、BMI、ASA评分、术前CT、MRI等对肿瘤及全身情况评估、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排便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淋巴结数目、远、近切缘、术前及术后肛门功能评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分析包括:(1)吻合口狭窄(2)炎性外痔(3)不全肠梗阻(4)直肠阴道瘘(5)吻合口漏(6)新发直肠脱垂。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时间234.37±41.76min,没有中转开腹,无中转为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所有患者均行保护性回肠造口。出血量64.77±22.33ml,肿瘤大小1.93±0.67cm,清扫淋巴结12.05±4.32枚,平均远切缘为0.95±0.31cm,所有患者远切缘和环周切缘阴性,R0切除率100%,完全ISR 21例(48.8%),次全ISR6例(14.0%),部分ISR 16例(37.2)%,完全腹腔路径完成比例为37.2%,术后进流质时间4.02±0.67天,术后住院天数7.26±1.68天。(2)肛门功能:所有患者均已完成造口关闭,对造口关闭至少3个月的35例患者进行了肛门功能评价示:22例控便良好,肛门测压结果:术前肛管静息压(n=43):47.7±7.9mmHg,术后3个月静息压(n=39):16.1±4.6 mmHg,术后6个月静息压(n=35):21.6±5.7 mmHg,术后12个月静息压(n=23):28.6±6.4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最大耐受容积(MTV)详细数据见表3。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6月,平均随访28.2±10.4月,2例患者复发转移,余未见复发转移。(3)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情况:其中19例(44.2%)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以膜性狭窄为主,经定期扩肛后缓解。14例(32.6%)患者术后出现炎性外痔,中位缓解时间为术后33天(16-64天)。10例(23.3%)患者术后出现回肠造瘘口近端不全性肠梗阻,其中1(2.3%)例因保守治疗无效提前还瘘(术后35天),其余保守治疗恢复后择期还瘘。2例(4.7%)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1例(2.3%)患者术后出现直肠阴道瘘。无新发直肠脱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是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炎性外痔的发生与手术时间有关(P=0.005)。所有并发症保守治疗成功,没有外科死亡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在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易于在盆腔狭窄空间内显露和精准进入内外括约肌间隙,最大限度的实现腹腔路径精准游离和完全腹腔路径消化道重建,具有一定技术优势,且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后与超低位吻合相关并发症常见,加强早期预防、积极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