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1980年代中后期,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郊区化是城市空间成长的必经阶段,是指城市人口、经济活动等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离心扩散过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人口、经济活动布局的影响因子之一,对郊区化进程有明显影响,面对国内城市日益高涨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分析如何通过合理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来引导城市郊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由此展开研究,主要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对郊区化的影响。首先,基于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借助轨道交通引导城市扩展和公共交通导向城市发展等相关理论,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扩展为线索,对东京、巴黎、纽约三大城市轨道交通引导下的郊区化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在对轨道交通引导城市扩展的理论分析和对东京等案例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从轨道交通影响城市产业、人口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其对郊区化的影响。最后,以上海为例,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与郊区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东京、巴黎与纽约城市轨道交通引导郊区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城市发展,对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其郊区化战略方向进行了思考。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东京和巴黎依托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这种在轨道交通引导下,通过发展城市次中心的方式来疏散中心城区功能的规划实践,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崭新思路;而纽约虽然也拥有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但是由于小汽车的分庭抗礼以及居民出行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则导致了蔓延式郊区化,使城市空间低密度向外延伸,成为一种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第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引起的区位可达性的改变引导着城市产业活动和人口向轨道交通沿线以及站点附近集聚,从而提升沿线土地价格,提高沿线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城市轨道交通向郊区的延伸,以及与郊区新城建设的配合吸引着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迁移,促进郊区新城形成城市发展的次中心,促使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第三,合理的郊区化模式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根据上海城市发展实际,本文认为,上海宜选择以轨道交通为导向,发展城市副中心,同时建设郊区新城,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郊区新城”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郊区化发展模式,引导城市空间有序紧凑向外扩展,以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