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支护形式在狭长基坑中的分段应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迅速。受限于狭小的城市空间,在车流量巨大、建筑物密集的闹市中开挖狭长型地铁车站基坑,存在多种支护形式的联合应用情形。现有理论多考虑内支撑基坑支护结构平面内变形,多支护形式情况下的基坑变形特性及纵向变形协调研究尚不多见。为研究不同支护形式在狭长基坑中分段应用,本文依托无锡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对此展开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引用并修正了综合刚度,定量分析了分段支护结构的抗弯能力;基于二维平面预测的MSD(Mobilized Strength Design)分析方法,考虑基坑的空间效应,分析三维情况下分段支护结构变形协调规律。依托工程逆作段支护结构综合刚度远大于地下连续墙段和灌注桩段,采用MSD方法的分段不同支护方式变形协调结果显示,越靠近基坑边角位置,基坑支护的抗弯安全系数越高。(2)梳理统计现场监测数据,采用同一断面数据镜像布置的方法,归纳基坑支护结构变化趋势规律。狭长型基坑的内支撑,基坑断面两侧实际变形并不完全对称,两侧变形的不对称性通过支撑传递并协调变形。采用逆作法施工的基坑段,地下连续墙变形曲线在首道钢支撑以上水平位移缓慢发展,以下迅速增加;采用灌注桩的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围护结构上部,采用连续墙水平位移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趋势。咬合灌注桩具有围护结构底随着变形向坑内平移的特点。(3)采用修正剑桥模型本构模型,建立了简化的狭长型地铁基坑数值模型,重点分析了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模式,以及明挖段与逆作段交界处连续墙的变形协调。结果显示,均质模型空间效应影响范围为10m-15m,理论计算空间效应计算范围约为8m,现有计算理论偏于保守。
其他文献
名流社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再加上山地众多,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这里常有出现。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平安,名流社区以创建'全国综合减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居民饮用水中所溶解的放射性核素对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影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发布的相关指导标准,其中对居民饮用水的放射性活度做出了明确的规范。根据年平均照射剂量上限为0.1mSv以及每天每个成年人2L饮水量为标准,提出居民饮用水中总α比活度不得高于0.5Bq/L,总β比活度不得高于1Bq/L
介绍了在高速电视下,自适应阈值的提取及其对自动目标跟踪的重要性;提出了三种基于自适应阈值的目标跟踪算法--形心跟踪法、相关跟踪法和综合跟踪法,实现了对复杂背景下形状
近代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产生大量含硫、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烟气,对烟气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就是湿法洗涤工艺。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了一种
为了探究合理的双语教学考核方法,对2003级《急救护理学》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进行了尝试,采用“试卷+实践+作业”综合考核方法,增加了英文命题与课外双语学习情况的考核;以2002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