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颇具创新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也是人类广泛认知和构建自己与外部世界互动经验的一种方式。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一种映射,是人们通过借助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事物的一种有效认知工具。隐喻与政治关系密切,Thompson(1996)在他的论文《没有隐喻的政治如无水之鱼》中指出隐喻可以帮助政治家们对现实重组。政治语篇作为表达政治观点、宣传政治理念的重要工具,通常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而隐喻的运用能使政治语言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及英译本中各79篇文章作为研究语料,采用个案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归纳和分析该书中的概念隐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示了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其广泛使用的概念隐喻也是该书的一大语言特色。对其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方法加以研究,不仅能够推动中国语言艺术的发展,还能够帮助更多国内外人士理解中国政府的治国理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分类为基础,通过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大类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常用的概念隐喻加以分析。同时,本文根据Mandelblit(1995)提出的“认知翻译说”以及Newmark(2001)的“隐喻翻译七法”,分别从相同映射条件和不同映射条件下对三大类概念隐喻的英译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归纳。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映射机制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同映射条件下多采用直译法,而不同映射条件下多采用意译法,同时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技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总之,笔者将“概念隐喻理论”及翻译方法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概念隐喻相结合,来研究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机制及英译方法,为广大英语翻译爱好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然而本文只是对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英译的初步探索,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笔者也期望在将来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