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F1+2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别测定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浆F1+2水平,及各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不同时间段F1+2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F1+2水平与健康人是否有明显差异,各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不同时间段F1+2水平是否有变化。进一步探讨F1+2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是否是是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响应的敏感指标之一,F1+2能否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可行的参考资料,尽快做好冠心病的早期预防。  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及附属医院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5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对照组在发病时、发病12h、发病24h时其血浆Fl+2浓度,分别比较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发病时浓度表达水平,并且比较同一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在不同时间点F1+2浓度水平的变化。  结果:  1.患者发病时,血浆Fl+2浓度在AMI组、UA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1);AMI组、UA组显著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23);AMI组显著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  2.AMI组Fl+2水平在发病12h与发病时相比,P=0.18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时相比,P=0.11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12h相比,P=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组发病12h与发病时比较,P=0.07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时比较,P=0.03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12h比较,P=0.20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发病12h与发病时比较,P=0.31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时比较,P=0.32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12h比较,P=0.42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发病12h与发病时比较,P=0.41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时比较,P=0.41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与发病12h比较,P=0.40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Fl+2反映冠心病患者血栓负荷,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性分层,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1+2的浓度水平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F1+2的浓度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患者。提示在冠心病患者中,斑块越不稳定,其血浆F1+2的浓度水平越高。冠心病患者血浆F1+2的浓度水平对于冠心病患者各阶段的分层可能有预测及评估作用,从而为冠心病不同阶段的患者在是否加强抗凝,抗炎等治疗方面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和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心脏外科同期行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6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薄层CT扫描技术观察正常及鼻窦炎患者的鼻中隔及周围毗邻结构(中鼻甲)的解剖结构及其变异情况,探讨鼻中隔的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CR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
目的:   应用miR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后海马区脑组织与正常大鼠脑组织中miRNA的表达谱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对其中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