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对猪伪狂犬病毒的抗病毒的作用及其与氢醌的协同效应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08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伪狂犬病(PR)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共济失调、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一类高接触性传染病,所有年龄段的猪群均易感,且成年猪多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但长期排毒,防治排查困难,是现如今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预防和猪群净化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方法。随着人类抗病毒研究的发展,筛选和研制用于免疫失败个体或特殊动物个体的抗PRV药物则成为了可能。很多药物的靶点不是针对病毒的基因,而是作用于改变病毒在宿主内增殖所需的条件来实现抗病毒效力的,因此,药物治疗受毒株差异影响较小。本文研究了米非司酮在对PRV在N2a细胞上的抑制作用和及其初步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米非司酮在小鼠体内的抗病毒效应,以及与另一种抗PRV药物--氢醌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为PRV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米非司酮对猪伪狂犬病毒的抗病毒作用为了研究米非司酮在N2a细胞上对PRV复制的影响,利用Western-blot和qPCR检测药物处理细胞中PRV的gB蛋白的表达和mRNA水平,结果显示,米非司酮能显著下调PRV的gB的蛋白和基因水平,说明米非司酮对PRV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排除药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和进一步研究药物的作用,通过cck8细胞活性检测的方法,研究了米非司酮对N2a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计算出药物对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CC50)为54.88 μM,说明药物在20 μM以下对N2a细胞没有毒性。为了研究药物剂量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药物作用细胞,通过qPCR的方法检测gB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随着米非司酮剂量的上升,PRV的病毒量随之下降。将米非司酮作用于PRV吸附、入胞、复制等不同增殖时期,通过qPCR检测PRV的gB mRNA,结果显示,在复制早期米非司酮能够显著抑制PRV在细胞内的增殖。为了验证该结果,通过Western-blot 检测了 药物对 PRV 早期复制的相关蛋白 EPO、UL54、UL48 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早期基因的表达均被抑制,证明米非司酮在PRV复制早期阶段对病毒产生抑制作用。二、米非司酮和氢醌(HQ)协同抗病毒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氢醌对PRV具有抗病毒作用,为了研究米司非酮是否与氢醌具有协同抗病毒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接种实验和小鼠攻毒保护实验研究了两者的相互作用。首先,用米非司酮和氢醌单独和联合用药处理细胞,接种病毒后收取细胞,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PRV的gB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单独用药组比较,米非司酮与氢醌联合使用对PRV增殖的抑制效果更好。为了进一步验证两种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协同作用,本试验以ICR小鼠为研究对象,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将65只小鼠分成五组分别为:氢醌+攻毒组、米非司酮+攻毒组、混合用药+攻毒组、攻毒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共13只,5只用于宰杀取样,8只用于观察死亡情况)。每只小鼠皮下攻毒5 LD50的ZJ01病毒,攻毒后8 h,以50 mg/Kg的剂量HQ、40 mg/Kg的RU486分别对给药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和皮下多点注射,混合给药组同样剂量和注射方式注射药物,攻毒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玉米油和生理盐水。每隔12 h注射一次药物,对照组同时注射玉米油和生理盐水,直至实验结束。记录死亡时间和死亡率,并在攻毒后60 h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宰杀,观察病理变化,测定组织脏器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在观察组(共8只)攻毒后第3天开始出现搔痒症状,陆续有小鼠死亡,其中攻毒组的在第三天死亡37.5%(3/8),第四天死亡87.5%(7/8),第五天小鼠全部死亡;氢醌组第四天死亡50%(4/8),第五天死亡75%(6/8),最终有2只小鼠存活;米非司酮组第四天死亡50%(4/8),第五天死亡87.5%(7/8),最终有1只小鼠存活;联合用药组第四天死亡37.5%(3/8),第5天死亡62.5%(5/8),最终有3只小鼠存活。在病理解剖中可见攻毒组小鼠的脑部颜色变深,出现充血。而用药组的脑组织病变则较为轻微,单独给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差异不明显。通过病毒载量的检测,给药组小鼠脑中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未给药组,其中混合给药组的病毒载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米非司酮能抑制PRV在ICR小鼠体内的增殖,与氢醌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好。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米司非酮有抑制PRV复制的作用,与氢醌联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病毒作用。本研究为PRV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奠定了基础,为PR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会遭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其中,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是危害植物生长发育的两个主要胁迫因素。且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盐碱地区面积逐渐扩大。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发掘抗旱、耐盐棉花重要基因资源,解析这些基因的抗旱、耐盐机制,进而改良现有品种抗旱、耐盐性状,培育耐逆新品种(系)是棉花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Rab蛋白是小G蛋白中成员最多的一个蛋白亚家族,在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中起关键作
茶树作为一种丘陵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常种植于土壤偏酸的地区。在酸性土壤条件下,重金属胁迫常有发生。铜(Cu)和镉(Cd)胁迫是茶树经常面临的两种重金属胁迫类型。Cu和Cd胁迫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和内含成分,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因此,挖掘抗重金属相关的途径和基因显得至关重要。Cu和Cd胁迫下活性氧的激增对茶树生理生化造成极大影响。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的合成与再生是植物清除活性氧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水稻生产的主要任务。但是,我国水稻高产大多以基于施用高量的化学肥料来获得。由此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两个重要过程。充分挖掘作物吸收利用氮素的遗传潜力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当前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中选育氮高效水稻,评价它们的减氮增效潜力,然后在解析水稻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提出
随着全球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扩张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大范围路面硬化减少了城市透水面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避免雨水在不透水地表汇集,往往通过对雨水管道整改,实现大暴雨级别时雨水的快排功能,但这种方式只是暂时减缓了城市内涝,且大量雨水资源被白白浪费。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充分发挥城市自然下垫面的透水保水功能,将城市看作水分涵养系统,雨水充沛时可以将其吸收至保水层,短缺时可以通过人工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五谷、肉、鱼、奶及相关加工副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丰富,兽药在保证动物源性食品的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环丙沙星作为新型、高效、广谱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具有多种功能如加快动物生长发育速度、提高动物源性产品品质、降低动物发病率及死亡率等,在水产养殖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对于该类药物的过度滥用常常导致其在水产品中的残留量超标,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中国、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产品品质的要求也逐渐上升。在集约化养殖情况下,常在动物日粮中添加一些饲料添加剂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多种维生素,在机体内彼此协同,共同调节机体的代谢活动,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早期的研究资料显示,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合成B族维生素,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添加。但近年来的研究表
随着全球变化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的深入,植物功能性状作为连接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桥梁,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基于性状的途径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调节机制。目前有关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而对于地下部分的根系仍关注较少,并且多局限于物种水平。细根作为植物地下部重要的器官,其功能性状随氮沉降的变化规律能够反映植
微生物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动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生物群落与正常生理功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群落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胚胎发育时期为甲壳动物重要的发育时期,然而,关于甲壳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的微生物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的技术手段,探究了罗氏沼虾胚胎在受精卵(OM1)、卵裂期(OM2)
麦长管蚜是小麦上一种严重的害虫,一般在小麦叶片上利用高度专化的口针刺吸韧皮部汁液。植物韧皮部防卫(phloem-based defence,PBD)反应受MYB转录因子调控,是抵御昆虫侵害和抵抗病原物的一种有效机制。PBD可形成的凝集素蛋白质和胼胝质作为植物对抗蚜虫的物理屏障。植物表面蜡质也是植物对抗外界恶劣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屏障,可以阻碍害虫寄生和影响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转录因子MYB调控
水稻(Oryza sativa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是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其中灰飞虱(Small Brown Planthopper,SBPH),寄主植物范围最广,不仅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吸食韧皮部汁液,造成叶片枯黄,甚至整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