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候分区是根据某些气象要素对特定区域进行划分,在农业生产和建筑节能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有的气候分类方法大多只考虑一个气候变量,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多个气候变量综合起来对气候分类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气候分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研究多视角聚类方法在气候分区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选取中国661个气象台站的部分气象数据,对相对湿度、大气压、日照时数、日平均温度和气温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分区是根据某些气象要素对特定区域进行划分,在农业生产和建筑节能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有的气候分类方法大多只考虑一个气候变量,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多个气候变量综合起来对气候分类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气候分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研究多视角聚类方法在气候分区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选取中国661个气象台站的部分气象数据,对相对湿度、大气压、日照时数、日平均温度和气温日较差5个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检验,并计算它们之间的最大信息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气象要素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有利于进行多视角聚类。使用多视角低秩稀疏子空间聚类方法对中国气候分区。建立多视角低秩稀疏子空间聚类模型,使用交替方向乘子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分别基于线性核函数和高斯核函数,对所选气象台站进行多视角聚类,并将聚类结果与k均值聚类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所提方法分区结果的合理性。对各气候区的空调度日数、采暖度日数、最冷月平均温度和最暖月平均温度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对中国气候进行分区。建立结合特征权重和局部结构的多视角子空间聚类模型,同时考虑到各视角的全局结构与局部结构,并运用交替方向乘子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将上述方法应用到中国气候分区,对各气候区的空调度日数、采暖度日数、最冷月平均温度和最暖月平均温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划分的各气候区具有明显边界,故该方法能有效地对中国气候进行分区。
其他文献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网络也会中断.因此,网络抗毁性成为图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网络抗毁性研究始于以传统的通讯网络为代表的非邻域抗毁性.之后引入以间谍网为研究对象的邻域抗毁性.然而,现实中网络中断的情形往往比较复杂,网络节点或边失效大多数介于邻域与非邻域两种情形之间.换句话说,当图中一个点失效时,其邻点依概率p失效,则可以用
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因采用高效的干法施工方法,可有效降低湿作业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对于环境的污染,符合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理念。我国钢材产量较大,产品种类较丰富,材料的消耗速率远不及生产效率,且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优异,安全性能较高,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可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由于外墙体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占比较大,使得外墙体保温性能的提高对建筑节能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与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增量发展模式持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城市的空间不断向外扩张,而内城社区也在城市的迭代发展之中逐渐高密度化。但是,过去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被证实无法适应当下的空间状况,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促使我们去找寻新的城市发展方向,而内城社区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推动社区空间治理模式的转型。一方面,社区更新本身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我国的城市内城更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内的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增大,多样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服务设施百花齐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养老类型的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以及相关人群的调研总结设施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建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解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的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的调研。首
银川是中国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沃土。西亚、中亚和中原内地的文化都曾在这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银川地区还有着悠久的回族文化传承。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银川回族建筑因地制宜,应时而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空间模式。近年来,银川地区与外界交流更加频繁,本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建筑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地域性的建筑逐渐减少,因此,需要对具有本地特色的回族清真寺建筑进行研究,为建设和改造更适应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随着全民“健身口号”的深入人心,运动、健康、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开始被人们重视。我国目前室内健身俱乐部数量逐年增多,且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室内环境舒适的追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并未有针对于室内运动健身场所热环境的相关标准,且现场研究主要以住宅和办公为主,对于运动环境下的室内热环境研究非常少。本文选取寒冷地区典型城市西安的部分室内运动健身场所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
榆林南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窑洞作为该地区一种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与黄土沟壑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以当地土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低造价、高环保,在地区内覆盖面广、利用率高。近十几年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窑居建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窑居建筑日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实际需求,在适应现代生活时显露出空间单一、热舒适性较差等问题,窑居在居民自发更新过程中脱离当地传统文化。研究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碳排放在城市碳排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而构建一个绿色低碳的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碳排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建成环境会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同时,新的住区规范中提到,在进行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因此,对15分钟生活圈的建成环境进行研究,从而构建一个适宜居民低碳出行的15分钟生活圈对居民生
室外气象参数主要影响着建筑采暖、制冷能耗,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对暖通空调系统影响程度不一,通过准确的基础室外气象参数相关研究有助于评价、优化建筑节能设计方案,实现建筑节能和减少CO2的排放量。随着数据时代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对室外气象数据的观测与统计,但也存在着太阳辐射数据记录不全的问题,导致许多地区挑选典型气象年(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TMY)和进行建筑能耗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