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膳食模式和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肥胖和进食障碍的发生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1:2配对的方法,采用儿童版进食障碍问卷(Eating Disorders Inventory of Children, EDI-C)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问卷对上海某区6所小学2-4年级186名超重肥胖儿童以及372名正常体重儿童进行了调查,通过因子分析、1:2配伍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不同体重组儿童膳食模式与发生进食障碍的相关性。结果:①根据进食障碍问卷量表评分标准,超重肥胖组求瘦倾向(Drive for Thinness, DT)和形体不满(Body Dissatisfaction, BD)量表以及饮食障碍危险评分(Eating Disorder Risk Composite, EDRC)超出正常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1:2配伍Logistic回归分析存在求瘦倾向进食障碍症状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无求瘦倾向进食障碍症状儿童的1.088倍,患形体不满进食障碍症状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无形体不满进食障碍症状儿童的1.144倍,患饮食障碍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无饮食障碍儿童的1.075倍(P<0.001);②用因子分析方法在两组人群中分别得出4种有意义的膳食模式。超重肥胖组的膳食模式累积方差贡献率为总变异的38.35%,对照组的膳食模式累积方差贡献率为总变异的33.39%。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发现同一因子总分分值段人群中,超重肥胖组在DT、BD量表评分超出正常值以及存在饮食障碍危险的人数比例上普遍高于对照组(P<0.001);③超重肥胖组儿童中第1种膳食模式——以零食为特征的膳食模式和第4种膳食模式——以高能量食物为特征的膳食模式得分越高,则相关进食障碍量表得分越高。而第3种膳食模式——以高纤类食物为特征的膳食模式得分越高,则贪食(Bulimia, B)量表得分越低;④性别间差异比较发现女生形体不满量表平均得分高于男生(P<0.05)。结论:进食障碍中求瘦倾向和形体不满症状与超重肥胖显著相关。同一膳食模式因子得分分值段人群中,超重肥胖组出现求瘦倾向和形体不满症状以及存在饮食障碍危险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零食类膳食模式、高能量膳食模式以及高纤类膳食模式可能与超重肥胖儿童的进食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