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在检验抗震结构的动力响应性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指导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国家标准,在制定相应的结构抗震设计准则、设计措施和构造措施时,除了以结构实验和震害经验作为参考之外,由经过考证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所完成的多波输入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依据之一。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纳了当今世界各国主流的抗震设计思想,即以合理的“设计地震力--延性等级”的组合和“能力设计(Capacity Design)”的思路来构架具有合理的非线性地震响应特征的耗能机构抵御预定水准的地震作用。在上述思路中,梁柱抗弯承载力级差系数是引导框架结构形成强柱弱梁型有利耗能机构的关键设计措施。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家设计标准中采用的这一设计措施仍是以结构实验及震害观测结果为基础,借鉴国外成熟规范确定的。但中国国家设计标准与世界各国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差别,上述操作方法的经验判断成分较重,缺乏系统的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作为依据。为此,本文作者参加的研究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始了这项系列分析检验工作。在此前已有几位研究生分析检验了原国家设计标准GBJ 10-89和GBJ 11. 89的设计措施,并发现其中8度设防烈度区二级抗震措施存在明显不足。本文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按修订后的规范GB 50011-2001和GB50010-2002设计8度一级、二级框架和9度一级框架,通过多波输入(每个结构输入5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对所设计框架做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然后按结构的反应结果检验抗震设计措施加强后的结构抗震性能,由此对修订后规范相应措施的有效性做出一定的评判。验算的结果初步证实,梁截面因设计构造原因导致的超配筋仍是干扰形成强柱弱梁型有效耗能机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9度一级和8度一级框架按梁端实配钢筋确定梁柱抗弯承载力级差系数的方法能较为有效的引导框架在中震及大震下形成有利的耗能机构。8度二级提高后的梁柱抗弯承载力级差系数对改善框架抗震性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提高的幅度仍显不足。本文通过对分析所得的梁、柱端实际塑性转动和采用规范构造措施后的构件可能具有的转动能力进行对比检验了规范构件延性构造措施的有效程度;并再次确认了柱截面尺寸沿高度收小(变截面)以及当顶部楼层柱轴压比小于0. 15时不按实配设计会给结构的抗震性能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