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岭锑矿床地处赣南—桂东加里东早期后窿起地带与湘桂海西—印支凹陷区的过渡带,五盖山倒转背斜与资兴向斜之间的南端。本论文从长城岭锑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地质解析、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法与手段,对于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区域和矿区构造演化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区域上至少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四次大的构造运动,北东向的F101、F102、F103断裂为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近东西向的F201、F202断裂为矿区内破矿构造。(2)本文二次利用土壤次生晕资料,采用迭代法确定各元素的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同时对Sb、Sn、Bi、Cu、Pb、Zn等10种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F101~F104断裂夹持地带自北东向南西具有铅锌、铅锌锑、锑矿异常分带现象,并揭示了与锑矿化关系密切的硅化体、花岗斑岩脉和破碎带的分布规律。(3)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剖面地球化学曲线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得出本区泥盆系地层中金属矿质元素大部分呈富集状态,反映了地层受外来热液影响接受矿质沉淀。(4)长城岭锑矿床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根据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分析,结合包裹体测温资料,认为本区成矿流体的类型主要为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KCl~CaSO4~H2O型岩浆热水混合溶液。(5)本文建立了新的成矿模式,提出长城岭锑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以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主导的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锑矿床。模式的建立对进一步探讨长城岭锑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指导今后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