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武平县乌山地区地处武夷山南段,属于南岭成矿带中东部。区域构造上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段部分、“武夷山北东-北北东构造带”的南段。本论文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对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区内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了区内的成矿潜力,预测了成矿靶区。研究发现,矿区出露地层为震旦世楼子坝组条带状钾长变粒岩以及变粒岩,褶皱构造不发育,发育四条断裂,走向为北西-北北西向。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存在多期活动特点,主要表现为区内花岗岩大面积分布,岩性主要有加里东期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华力西期钾长花岗岩、印支期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以及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对区内花岗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本区花岗岩具有贫钙、富钾、K20>Na20、强过铝质等特点。岩体分异指数高、固结指数低,反映出岩体分异程度高,结晶演化彻底。岩石的化学成分与Chappell和White划分的“S”型花岗岩相当,物质来源可能是上地壳物质的重熔,形成于造山运动晚期,其成因属于交代成因。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45.72x10-6和259.48x10-6,富集轻稀土,δEu值为0.38和0.40,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与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相当。稀土标准配分模式图表现为向右倾斜“V型”曲线,显示出“S”型花岗岩特点。微量元素中富Rb而贫Sr、Ba,显示了本区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分异。同时,岩体中具有较高的W、Zn、Pb、Cu等金属元素丰度值,可为本区成矿提供一定的金属元素。以上特征表明区内花岗岩极可能成为本区矿化的母岩,显示了本区成矿的巨大潜力。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圈定了多处金属异常区,异常强度较大的主要有金、银、钨、铅等,显示了成矿的可能性。通过地学统计规律,显示本区可能存在多期次的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