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与历史转向--隋唐书法“法度”形成过程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3268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混乱,文化环境复杂。学术起甚大变化,儒家衰微,老庄学说盛行,玄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时之时风即为“清谈之风”。士大夫们围绕着言、意、象展开抽象学理的探讨。由人物品题发展而来的美学探讨也随之兴起,进而在人论、画论、书论、文论等艺事方面展开有意义的思辨和品藻。由魏晋时期积淀了带有“人格之自然化”倾向的品评语辞,进而在南北朝时期这种习尚发生了转化,以士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开始自觉地将“积淀”转向“自然之人格化”,并展开艺事品评。表现在书法方面的面论由齐梁间开始兴起,并且是围绕着“二王”而展开的,形成“王书书学系统”并构成了品评传统及融合儒、道文化精髓的“中庸”、“兼善”的品评观。随着儒家礼乐文化在齐梁间逐渐恢复,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得以为皇室重视,至唐太宗“大王”书风演为书学正统,重视书法,科举考试要求“楷法道美”,“皆得正详”,形成初唐时期的书法风潮,但“王政统治”而“倡儒学、树人伦”的潜台词是无法回避的,强有力的皇权推动,使得书法成为“礼法”之下的艺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书法“楷书”书体演变的逐渐稳定,以及期间一些重要的书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例如,欧阳询、虞世南等,由此唐代书法“尚法”风格形成。   每一个语辞都可以被赋予很多不同的含义,有时一个语辞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观念。本文希望借助语言行为学、史学以及社会学等考察方式能够进入书法史的内核中,进行有意义的思辨,对唐代书法“尚法”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并希望从中得到有益的收获,从中理解书法演变轨迹中“动人心弦”的点点滴滴。
其他文献
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史上,制瓷业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每次进步与发展都见证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达到历史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