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伐对长白山林区珍贵树种分布格局的影响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选取上世纪70年代未经过择伐干扰、经过轻度择伐(15%强度)和重度择伐(30%强度)干扰的4种林型(红松阔叶林、核桃楸林、水曲柳林、杂木林)12块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强度择伐对珍贵树种所处林型演替趋势、珍贵树种空间格局、种间关联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林型演替趋势对择伐强度的变化表现不同。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演替趋势和群落结构受择伐强度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而水曲柳林和杂木林受择伐强度的变化影响较大。林中优势树种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择伐强度变化,同样取决于森林类型。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乔木种类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红松(Pinus koraiensiss)和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在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重要值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红松未干扰24.97%,轻干扰25.99%,重干扰33.48%。核桃楸未干扰13.56%,轻干扰23.53%,重干扰33.80%。核桃楸林中优势树种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不同表现为:未干扰—核桃楸、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轻度干扰—核桃楸、春榆(Ulmus pumila)、水曲柳;重度干扰—核桃楸、山杨(Populus davidiana)。但红松阔叶林中优势树种并未随择伐强度的增加而改变,表现为:红松和色木槭(Acer mono)。择伐强度的增加并没有改变红松和核桃楸在林地中的优势地位。水曲柳林和杂木林中优势树种随择伐强度增加而不同,重度择伐使水曲柳在水曲柳林中失去优势树种地位,优势树种为山杨和色木槭,重度择伐使杂木林中乔木树种数量减少为8种,不同择伐强度下杂木林中优势树种不同。(2)不同树种空间格局对择伐强度的变化表现不同,同一树种在同一林型中,择伐强度是影响格局的主导因素。同一树种在不同林型中,因择伐对象的不同,即使在相同的择伐强度下,格局的改变同样存在差异,择伐对象与择伐强度同为格局不同程度改变的主要因素。但水曲柳格局的变化受林型和择伐对象因素影响较小,而择伐强度对其格局影响较大。红松格局的改变,不仅与择伐强度有关,同样与择伐对象相关,在红松阔叶林中15%择伐强度即可导致其格局改变,但重度择伐对比轻度择伐,格局变化不明显。在红松为伴生树种的水曲柳林中,优势树种经过30%择伐强度后才可导致红松格局的改变,轻度择伐优势树种对其格局改不明显。在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轻度择伐对其优势树种红松和核桃楸格局影响不同,轻度择伐导致红松格局改变明显,但对核桃楸改变不显著。轻度择伐对核桃楸分布格局影响较小,但重度择伐对其影响较大,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核桃楸的聚集度下降;水曲柳无论在红松阔叶林还是水曲柳林,轻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小,重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大,水曲柳格局的变化受林型和择伐对象因素影响较小,而择伐强度对其格局影响较大。椴树(Tilia amurensis)在红松阔叶林和杂木林中,格局变化受择伐强度影响较大,轻度择伐导致其在上述林型中格局改变明显,而椴树在核桃楸林和水曲柳林中轻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小,重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大。在择伐强度相同时,不同的林型与择伐对象,对椴树的格局影响不同。蒙古栎在核桃楸林中分布格局受择伐强度变化影响较小,不同择伐强度下0-50m尺度上聚集分布。轻度择伐对其在红松阔叶林中分布格局改变不大,0-50m尺度上随机分布,但在水曲柳林和杂木林中改变明显,蒙古栎在未干扰水曲柳林0-50m尺度上聚集分布,轻度干扰下0-30m尺度上聚集分布,大于30m尺度上随机分布。蒙古栎在未干扰杂木林中0-50m尺度上随机分布,轻度干扰下7-25m尺度上聚集分布,在0-8m和25-50m尺度上随机分布。轻度择伐干扰导致黄波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在核桃楸林、水曲柳林、杂木林中分布格局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在3种林型中,轻度择伐干扰使其形成随机分布格局,重度择伐导致其总体上形成聚集分布格局。(3)同一优势树种与不同珍贵树种之间关联性不同,不同树种之间关联性对择伐强度的变化反应各异。两个树种之间的关联性在不同的林型中表现差异。轻度择伐会导致部分树种种间关联性的改变,重度择伐干扰导致全部树种种间关联性的改变。择伐强度变化对红松与蒙古栎、水曲柳种间关联性影响较小。而红松与椴树之间关联性受择伐强度变化影响显著。在水曲柳林中15%择伐强度不足以改变水曲柳与椴树、红松种间关系,但对水曲柳与蒙古栎、黄波萝种间关系影响显著。30%择伐强度导致水曲柳与所有珍贵树种之间关联性改变显著。在核桃楸林中,15%择伐强度对核桃楸与黄波萝、蒙古栎、山杨、椴树种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除核桃楸与黄波萝种间关联性外,重度择伐与轻度择伐对上述种间关联性影响相似。综上所述,30%择伐强度有利于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优势树种优势度的提升,此种择伐强度可以用于该林型择伐,在红松阔叶林中30%择伐强度更利于红松与蒙古栎、水曲柳、椴树形成较好的种间关联性。在核桃楸林中15%择伐强度不利于核桃楸与椴树和蒙古栎形成种间正关联性,但利于核桃楸与黄波萝种间关系。30%择伐强度会导致水曲柳林中优势树种改变,对于水曲柳林强度过高,但30%择伐强度利于水曲柳与椴树、蒙古栎形成种间正关联,会使水曲柳与红松、黄波萝种间负关联。15%择伐强度可以用于该林型择伐。重度择伐强度导致杂木林中树种数量锐减,此强度不适合杂木林采伐。
其他文献
蛋白质的氧连氮乙酸葡萄糖胺O-linked β-N-acetylglucosamine(O-GlcNAc)修饰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植物核质蛋白质Ser-和Thr-残基上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动物细胞中的研究发现O-GlcNAc修饰基团的循环由高度保守的两个酶来调节,一个是对蛋白质进行O-GlcNAc修饰的酶即OGT(O-GlcNAc transferase),另一个是使蛋白质去除O-GlcNAc修饰的
大兴安岭地区用材林经过多年过量采伐利用,造成了结构失调、稳定性下降。为了使其更好的恢复和增长,进行了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试验,探讨最佳的抚育间伐强度,改善用材林生态环境,优化用材林的经营效果。本研究在大兴安岭地区选取20个天然用材林样地,编号1~20。按照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进行抚育,以抚育间伐后林地内土壤和生长为研究对象,探讨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地内土壤及生长的影响。(1)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20块样地
本研究以白蜡属种间杂交种F1为主要研究对象,父本分别是新疆和北京种源的大、小叶白蜡以及天津和盘锦种源的绒毛白蜡,母本分别为哈尔滨和带岭种源的水曲柳。通过种间杂交共获得126个不同的白蜡属种间杂种组合,同37个亲本自由授粉子代,进行生长性状实地调查,通过比较,选择优良白蜡属种间杂种组合;对部分杂种组合及其亲本进行干旱处理,测定生理指标,对选出的高、中、低抗性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杂交种抗旱优势机制研究;
胰腺为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大腺体,是内外分泌混合腺。外分泌部占腺体的绝大部分,属于消化腺。内分泌部是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之间的胰岛。胰岛主要有α、β、PP、δ和ε细胞,其中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能保持血糖水平处于动态平衡。若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血糖升高,并从尿中排出,即发生糖尿病。研究者通过细胞世系追踪实验证明,在胰腺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外分泌和内分泌
微管蛋白是植物细胞骨架微管的重要结构单元。它不仅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构建、细胞内物质运输、气孔保卫细胞分化、信号转导以及植物向重性反应等许多生理活动,同时也是多种抗癌药物如秋水仙碱、长春花碱、紫杉醇等的作用靶点。在植物细胞中,微管列阵是处于高度动态的,其局部经历一系列的构象转变和折叠过程。因此,微管蛋白活性肽段的折叠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微管蛋白的解聚动态转化过程,进而对微管功能的实施产生至关重
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开发高效、安全、稳定的乳酸菌细菌素作为天然防腐剂代替化学防腐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乳酸菌是国际公认的安全菌株(GRAS),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物,可以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本课题组从内蒙、黑龙江、河北等地的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出的60多
由Sporocadus populinus(Bres.)Orsenigo,Rodondi&B.Sutton=Coryneum populinum Bres.)引起的杨树灰斑病是杨树苗圃常见严重病害之一,对于该病防治目前为止还未见到相关生物防治的报道。植物体内存在着一些微生物的自然群体,它们中的某些种类,例如链霉菌等对植物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因此可用来作为生防菌来开发利用。评估拮抗菌的防病潜力是开发利
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i)通过分泌包含漆酶(Lacase)、锰过氧化物酶(MnP)、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等几种主要的木质素降解酶可以有效降解木质素及多种芳香族化合物,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利用白腐菌及其木质素降解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应用越来越多。凭借MnP广泛的底物多样性及其在木质素降解酶系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对MnP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由
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 L.)是北美、欧洲许多国家以及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杨柳科植物的重要蛀干害虫。由于杨干象幼虫和蛹期均在树皮下或木质部中生活,所以防治难度较大。目前,生产上对于杨干象的防治仍以化学方法为主,生物防治研究甚少。本文研究了杨树的品系、亲本来源、木质部和树皮的物理特征与对杨干象抗性水平的关系;植物挥发物或植物精油对杨干象的行为影响;对杨干象幼虫具有高致
转录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互作参与了众多生物学过程和功能。目前有两种方法研究转录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的互作,即以转录因子研究其识别的DNA序列(TF-centered或者Protein-to-DNA)和以DNA元件研究与其结合的转录因子(Gene-centered or DNA-to-protein)。本研究基于酵母单杂交技术建立了一种以转录因子为中心鉴定其识别作用元件的方法,命名为TF-cent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