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全部的人类经济发展史,金融危机如影相随。从1825年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从两次美元危机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从拉美债务危机到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的爆发频率越来越高,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似乎已经成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顽症,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和赞叹。与此同时,每当世界上什么地方爆发金融危机,就有人预测中国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下一张多米诺骨牌。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俄罗斯和巴西金融危机、随后的土耳其金融危机、饱受金融危机折磨的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以及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常被描绘成风暴中的一叶扁舟。中国已经入世,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的大潮,在动荡不安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会孕育出金融危机吗?
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损害。然而,什么是金融危机的成本?金融危机的成本如何衡量?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是怎样的?大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通过专业经济数据库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从对金融危机成本衡量的角度,研究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从中寻求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对策。
本文结构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全文的引言。本章首先对全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考察,指出:如果把每一次具体的金融危机比作一部生动的教科书,那么对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环境进行数量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本文对于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完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体系。其次是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文的框架做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就金融危机的涵义展开了讨论,分析了金融危机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接着对历史上几次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做了回顾比较,目的是要探寻出这些危机爆发前,危机国家的经济环境是否已经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最后是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述评,国外学者在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关系、金融危机史学、危机成因与预警模型、危机传导途径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国内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则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金融危机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是对金融危机成本的衡量。首先解释了金融危机成本的概念,即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可以用产出损失来估计,并进行了原因阐述。接着说明了危机成本的计算方法,并用危机期间实际GDP增长率与潜在GDP增长率的累计差额来进行衡量。最后列出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66次金融危机的成本大小,并根据成本大小的不同对危机进行了程度划分。
第四章是对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的数量分析。本章首先就经济环境指标的选取原则和理论依据进行了讨论,分别从经济层面和金融层面选取了13个指标,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前,经济环境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银行体系较为脆弱,外债依存度较高且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较高。接着运用Logit模型,对较大的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的特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得出大致结论: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银行流动性较低的经济环境下,更容易孕育出较大的金融危机。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束语。首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接着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金融危机的潜在诱因,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中国危机风险防范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本文是从金融危机成本衡量的角度,根据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程度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进行数量分析,以期找到影响金融危机强度的因素机制,即本文采用数量化的方法试图打开金融危机的黑箱,从一般意义上去量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