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测中心2008、2009两年间收集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8年-2009年安徽省31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照2009年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采用SPSS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8年、2009年在不同的标本中分别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1株和198株,检出率分别为13.4%和16.0%;两年间标本分布大致相仿,均以痰检出率为最高,分泌物及脓液次之;同时08年、09年多重耐药株数分别为56株和49株,多重耐药率分别为46.28%和24.75%,且两年之间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体外药敏试验中,2008年,美罗培南(76.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6%)、阿米卡星(66.1%)、亚胺培南(62.8%)敏感率均超过60%;2009年敏感率最高的5种药物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8.9%)、美罗培南(82.8%)、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均为77.3%)、头孢吡肟(74.7%);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阿米卡星、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2年之间的耐药率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耐药率均有所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体外药敏试验,目前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上常用的13中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尤其是头孢曲松、氨曲南、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耐药率高,故在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感染是不宜选择上述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高,需要引起临床重视;临床上应加强耐药监控、并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多重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