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的创作动机,作为驱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是文学界历来关注的问题。在代表作意识流心理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某种近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创作手法,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部作品中,各式各样人物的背后隐藏着种种驱使作家不断回忆往事、进而提笔进行创作的动力。这个推动普鲁斯特呕心沥血、历经数载写下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对此,本文将以《追忆似水年华》的文本为依托,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撑下,从"俄狄浦斯情结"、"梦的解析"、"性反常"、罪恶与嫉妒等方面,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笔下各类人物及作家本人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就马塞尔·普鲁斯特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动态、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概述,提出精神分析法在解读其作品、探索其创作动机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就论文的研究价值、理论方法、创新点及预想结构进行陈述。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在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和表现的基础之上,本文首先以《追忆似水年华》中主人公马塞尔(即作家在小说中的化身)对母亲病态式的依恋以及对父亲的仇视嫉妒心理为对象,分析马塞尔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其次,通过分析主人公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及盖尔芒特夫人间的关系,进而得出马塞尔对她们的爱情其实本质上是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在她们身上的转化。然而,由于变态式爱情与崇拜式爱情的无疾而终,这种转化于情人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未能得到释放。在母亲去世后,身体与精神状况逐渐恶化的普鲁斯特借助自己的笔,将这种未能得到满足的、一直压抑在心底的情结通过对母亲的回忆和睡前索要母亲亲吻情景的详细描写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文学创作中释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普鲁斯特的创作动机之一是他一生中都被压抑的、急待被释放的俄狄浦斯恋母情结。在第二章中,本文运用文本分析及梦境精神分析的方法,选取《追忆似水年华》中斯万的梦、主人公马塞尔的梦以及另一种形式的梦(白日梦)为对象。通过分析斯万的显梦及隐梦,揭露隐藏在梦境中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对奥黛特的强烈占有欲及爱欲;其次,根据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满足"梦的机制原理,通过文本分析解析主人公马塞尔有关被压抑的性欲的梦境、外祖母复活的梦境、白日梦等,得出普鲁斯特于《追忆》中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分析各类梦境及其创作的潜在动机为被压抑的各类欲望。在本文的第三章中,首先探讨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塑造的罪恶世界及普鲁斯特的爱情观即爱情之本质为嫉妒等问题;其次,仍是借助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追忆》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主题嫉妒进行进一步挖掘,得出嫉妒实为被压抑的力比多;最后,通过对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中性反常、同性恋等概念得出普鲁斯特在看待同性恋问题上与弗洛伊德的相似性:同性与异性之本源为同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并非病态,而是人类最初的天性与本能。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通过对嫉妒之罪恶、同性恋之罪恶的描写,在文学创作中释放了久久囚禁于世俗世界中的欲望,而这也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中花大量篇幅甚至是专门以《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等卷来描写同性恋与嫉妒等罪恶世界的原因及其进行文学创作的动机之一,通过对罪恶的揭露与描写,寻找人类心灵最深处的精神世界之真理。结论部分对普鲁斯特的创作动机做简要概括,得出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为压抑在灵魂深处的各类欲望: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压抑的爱欲以及被压抑的同性恋本性。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启示下,通过个案的分析,思考精神分析法在文本研究及探讨作家创作动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进而重申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作用,为日后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