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习期间因工受伤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高校大程度的扩招使每年毕业生人数较上年都有所增加,带来的好处是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了高等教育,但随之而来的就业的压力也会增加,因此也就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实习学生群体。通过实习,学生既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又可以丰富社会阅历,为真正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在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劳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传统意义上的实习是指教学实习,属于学校教学培养计划的一部分,是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实习方式。近年来,实习也衍生出了其他类型,不再仅仅是教学实习这一种类型,而是涌现出了诸如带薪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劳动不可避免的伴随着风险,尤其是一些高危工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工受伤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实习生因工受伤后可否认定为工伤的关键是对其身份属性的认定。实习学生的法律身份依照实习类型的不一样而有所区别,其与实习单位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劳动关系也要依照实习类型的不一样而具体分析。可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未对劳动者的含义下清楚的定义,对实习学生的法律身份也没作详细说明,这造成了实习学生法律身份属性不明的尴尬局面,导致就其是否具有劳动者资格这个争议性的问题众说纷纭,其与单位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也不好确定,因而可否对因工受伤的实习学生进行工伤事故认定存在广泛的争议。司法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是将实习学生认定为学生,而非劳动者,将其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之外,因工受伤的解决途径一般只能是诉诸于民法。本文旨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角度出发,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分析,探讨实习学生的法律身份及其与单位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以确定学生实习期间因工受伤后法律保障的依据,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保障我国实习学生因工受伤法律体系的完善构想。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对学生实习期间因工受伤相关法律问题作出清楚解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实习学生的法律身份属性及其与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第二部分首先是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工受伤事故认定现状进行分析,继而找出造成其因工受伤认定困境的成因,然后归纳总结了实习学生因工受伤后的现有救济模式。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域外关于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工受伤的相关规定,以及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法律政策规定。第四部分是关于提出我国实习学生因工受伤保障体系的完善构想,包括法律精神、完善立法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通过对J大学的实证案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J大学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从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完善J大学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对策。
近年来我国恐怖袭击事件频发,恐怖主义分子采取袭击国家机关、闹市区、火车站、民航单位等方式意图达到其非法目的,其中机场和民用航空器易成为恐怖主义分子的袭击目标。但我
实务中该如何理解物权法第202条规定的"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开放性的文化交融促进了现代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的多元发展,探究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确立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
管制证券内幕交易的必要性虽然不被少数经济学者所认同,但为世界上绝大多数设立证券市场的国家和公众所认同。因此,禁止和预防内幕交易的发生,制裁内幕交易行为,对于发展我国年轻
我国城市社区理论研究与实践处在起步阶段,也缺乏与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系统结合。在分析了社区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应在城市规划领域建立城市社区规划的理念与方式,
研究了朝鲜崖柏(ThujaKoraiensisNakaiMaxim)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双玻璃毛细管柱GC/MS/DS联用法鉴定了32个成份,鉴定的组分占总挥发油的96.58%。应用氮气保护下精密分馏技术、制备旋转薄层、柱层析等方法从挥发油中分出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主体。对江苏实际社会工作者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际社会工作者的性别、本单位工龄、社会资本以及目前工资评价对其职业流动意愿影响显著。完善社会
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作为一类行政犯罪,其主观故意的认定应当以违法性认识为前提,即行政前置法的认识。因此,面对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应当将违法性认识内含于此罪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