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德育过程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能否有效完成关系着良好道德品质能否形成,因此,研究和探讨德育过程对于我们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些年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对社会传统秩序的冲击,传统的德育过程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为了提高德育质量,国家加大了对德育的投入,在课时、经费、人员等方面予以保证,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思考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的德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学生道德形成的心理分析,缺乏一套适应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一致化为前提,强调外因的说教式德育,切实重视心理因素在思想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本文通过对德育过程的内涵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德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针对现阶段我国德育过程中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心理形成机制,德育效果不明显,实效性差的问题,把国外已经发展的心理引导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改造我国德育过程中来,适应我国当前的德育发展需要,运用心理引导技术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人的能动性,尊重个人的自我选择,重视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形成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从而对改变我国德育过程实践环节的效果不明显,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德育过程进行概要的叙述,回顾我国德育过程发展的历程,指出我国当前德育过程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论述心理形成机制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心理引导技术的定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国外的心理引导技术在改善德育中已经取得的实际成果以及现阶段发展不足的原因。第三部分:心理引导技术在我国德育过程应用的意义。第四部分:运用心理引导技术,改造德育过程实例及其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