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存·共建——滨河空间的景观与生态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14909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人们都十分重视城市滨水地区环境的保护、利用和美化。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濒水而建的,城市的形成往往与天然的河流、湖泊、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与河流、湖泊的和谐融入一直是各地方的传统景观特色。   近年来,城市滨河区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极为重要的价值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我国城市滨河区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滨河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污染的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滨河区的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突出城市个性的敏感地带。   在城市滨河区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给与更多的关注,在生态环境以及防洪工程建设中如何同时兼顾景观效益,并与整个城市的规划相协调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分别从景观与生态环境两个角度对城市滨河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找寻两者之间关联,从而寻求一种实现景观与生态环境共建的途径,在滨河区的规划设计中实现兼顾景观与生态环境功能,并与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相协调统一,最终达到城市滨河环境的有效利用和适度开发。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说明了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第三部分研究了城市滨河区的生态内涵:滨河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从自然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人文生态等角度阐明滨河区的生态理念;从自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说明滨河区的生态价值。   第四部分从城市滨河区景观的组成,特征,规划布局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研究了城市滨河区的景观。并介绍了国内滨河区规划例子。   第五部分为全文重点:提出融入生态内涵的滨河区景观规划的步骤、规划原则和生态措施。   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全文做出了概括总结。
其他文献
样式雷圆明园图档综合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及建筑图档综合研究”的子项课题,目标在于系统鉴定现存样式雷图档中3000余件有关圆明园的图档。
经济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城市的快速更新,新城市、新建筑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遗失,使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渐渐地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  近年,随着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开展群众体育和普及体育活动的载体,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建设历史,而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城市滨河空间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城市的形象塑造及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城市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滨河空间环境破坏、开发无序等问题。现阶段对城市滨河空
不确定性是城市规划和开发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城市规划就是要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做出合理恰当的预先安排。当前我国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址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目前,全世界都在探索遗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村落的原始结构。在面对村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社会化的困难。冀南地区传统村落也受到了不同
现代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教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工业社会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教育背景也发生了变化。应试教育朝着素质教育迈进是一种必然趋势。我
海德格尔的定居概念在哲学上揭示了人与场地的关系,定居是人存在于大地之上的方式,因而,长期以来建筑都是作为固定工程形态,显示出与场地的特定关联。另一方面,建筑在人类不断迁徙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化的意蕴,建筑艺术当然也不会例外,许多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得越来越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