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candy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长期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乏肥料、畜牧生产缺乏饲料和日常生活缺乏燃料,这是西藏中部“三料”问题。尽管如此,当地藏族群众依靠历代传承的本土生态文化知识,开展生产,维系生活,保护环境,经济社会得以延续。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西藏中部农村社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生态文化也在急剧的变迁之中,此时对西藏中部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既十分必要,也有记录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民生产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比较微观、具体和系统地记录扎西林村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生计模式、本土性知识、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等理论,对扎西林村生产与生活方面的有关文化事项进行解读,借以呈现西藏中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一些特征。扎西林村生产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林木生产。农业生产方面侧重于村民对耕地和作物的认知,以及采用相应的耕种技术和耕种制度,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手段,借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牧业生产方面记录了村民对牲畜和草植的认知,本土性放牧知识,以及饲料不足条件下农牧结合的策略等。林木生产方面包括林木栽种和利用的本土性知识,禁忌,村规民约及文化张力。扎西林村生活方面主要涉及村民的生活用能和食物的利用。生活用能方面介绍了村民炊具的变迁和新旧能源使用的策略,食物的利用则包括日常和节庆的饮食消费,食物禁忌,以及与饮食消费有关的卫生策略等。本文认为,西藏中部地区村民在与土地、作物、草植、牲畜、林木等互动过程中,认识自然,尊从自然,创造了系列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村民通过生产同步性行动、换工、互助等形式,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整合社会人力、物力资源,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增强个体生存的能力;村民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禁忌、习俗,以及节制消费、积德行善、注重和谐等观念,从文化上规范了个体的行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藏族的这些本土性生态智慧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对村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事项进行分析时,主要应用文化适应的理论,探讨文化事项对当地自然、社会和文化的适应性。有时,还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探讨这些文化事项内在的合理性,从而为论文增加了一个解释的视角。农村传统生产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用不同载体,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本文发现了一些新载体,比如说桑具、积肥坑以及作为过渡草场的耕地等,拓展了生态文化研究的范围。尤其是桑具,由于它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作为一章,专门探讨桑具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系统的适应性,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来自田野。本文还对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有关一些仪式、禁忌和习俗提出不同的观点。
其他文献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一个新兴产业的生产力空前扩张的时代正在到来,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时代。数字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公众全面进入信息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有关规定,结合本职会计工作实际,从长期股权投资内容、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等方面,提出相关处理问题,并
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北部召51区块山西组为研究对象,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多种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山西组沉积微相
随着网络进入每一个百姓的家里,各家各户都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刷微博,聊微信,刷朋友圈。百万上班族和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抒发自己情绪、情感的途径。而在微博大行其道,
澳大利亚外语教学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实景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和研究式学习模式。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澳大利亚的外语教学模式
期刊
<正>血肿瘤屏障(blood-tumor-barrier,BTB)与正常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不同的[1]。正常脑组织的微血管是连续的并且由紧密连接贯连,不具有胞饮小泡和膜孔。
国内检察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了近十年的试点,通过司法实践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为新刑事诉讼法确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2012年3月通过
文章总结了硬质合金生产中可能造成脏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原辅材料的脏化、金属杂质的脏化,氧化物颗粒的脏化、成型剂的脏化和烧结工艺的脏化等。从理论和生产实际的角度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