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的虚拟社会资本研究——以J企业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理论上,本文回顾了社会资本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主要成果,并综合分析与评价了社会资本理论的拓展空间,结合互联网所构成的虚拟社会结构这一现实,建构了虚拟社会资本概念,并分析了这一概念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第一虚拟印象、虚拟互动和信任,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探索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组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这种社会资本的新形式——虚拟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和建立基础;二是什么是企业组织的第一虚拟印象,及其对企业组织的虚拟社会资本的影响;三是影响虚拟社会资本建立、积累和维护过程的三个要素:第一虚拟印象、虚拟互动和信任,尤其谈到第三方信任的重要性,以及这三个要素如何促使企业的虚拟社会资本转化为真实社会资本;四是对于一个企业组织而言,虚拟社会资本对个人和组织产生的作用之间的区别,并侧重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进行研究。 在方法上,本文以J企业,一家具有贸易背景的民营企业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了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J企业的个案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 一是J企业的虚拟社会资本分两大块,即企业组织内部形成的虚拟社会资本和企业组织外部的虚拟社会资本;各自作用的方式不同。成功的沟通、合作以及共同订立的一些规范会提升信任级别,利于虚拟社会资本转化为真实社会资本。 二是虚拟平台是一个比较低信用环境的平台,第一虚拟印象的确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使寻找资源的双方可以以此为媒介建立一个初期的虚拟信任或者想象信任,企业可以通过话语权的把握,同行的口碑,正规的注册身份等,发挥第一虚拟印象的作用。 三是J企业对虚拟社会资本的建立、积累与维护过程中调动了三大要素:第一虚拟印象、虚拟互动(组织内外)和第三方信任,第一虚拟印象在组织内部发挥的作用更胜于组织外部,成本也更低;虚拟互动强化了第一虚拟印象有助于信任级别的提高;第三方信任是虚拟社会资本得以实现,并向真实社会资本转化的关键因素。 四是在企业组织内部互动中,个人在调动虚拟社会资本时超越部门的关系较易做到,超越级别的调动,其作用不明显;虚拟社会资本的存在本身说明了管理方式上出现了转变,因为只有采用更扁平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企业才更有机会出现虚拟社会资本,个案研究中发现,虚拟社会资本的出现的确加速了原来的金字塔式结构管理方式出现了式微。 综上所述,作为对社会资本理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研究,在理论上,本文侧重于对社会资本理论内涵与外延的扩展,建构虚拟社会资本概念;在方法上,通过企业组织这一具有活力的研究对象的个案考察,使理论的研究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其他文献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便被提上议事日程。实践中,以1987年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主导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起了“乡政村
在我国,社区正是改革开放后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体性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面临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各类社
农村治理结构是目前我国村治研究的重要概念,是我农村民主建设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农村治理结构,包括政策制定者、公共服务提供者、农民三方,以及三
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环境日益改善,而农村社区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关注农村社区环境问题,尤其是改善和保护农村社区环
乡村基层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危机是在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个案的访谈和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影响甘肃欠发达农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