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平原人居环境发展演变及其聚落形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aoyan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居环境科学强调运用多学科交叉融贯的研究方法,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创造更理想的人类居住环境为目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银川平原人居环境研究是西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银川平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历史沿革和人居环境发展演化历程,分析其客观规律的同时研究演化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为银川平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为地域性人居环境研究略尽绵薄之力。全文共分七大部分。   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介绍了银川平原聚居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对其聚居的社会历史背景、水资源条件与灌溉系统、经济形态进行梳理,概括了其独具特色的西夏古都文化、回乡文化与塞上江南文化。   第三章:在梳理银川平原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将人居环境演化研究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并依次选取对人居环境发展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时期,分别就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个层次进行分析。   第四章:在明确聚落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选取银川市这一典型城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演变过程,找出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就聚落的选址、总体布局形态、道路系统、公共建筑与场所、防卫进行分析。   第五章:首先从地域聚落形态和地域建筑类型两个方面概括银川平原当代人居环境自身的“适宜性”与“舒适性”,其次从水利工程、防风治沙、盐碱化改造、水土保持四个方面剖析银川平原当代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第六章:提出银川平原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初步探索,包括对典型聚落总体格局的传承与延续、对现存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城市湿地景观的保护、对地方传统与名族特色的弘扬与发展、对水资源与水利水系工程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对防护林体系的因地施种与科学规划、对盐碱化防治与水土保持的加强。   第七章:结语部分,论文研究的结论及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高速增长,各类建筑及住宅小区在有限的空间和面积上高度聚集。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使得城市热环境,特别是居住区热环境不断恶化,在这
随着我国愈加严峻的老龄化趋势,老年的医养问题愈发明显。医疗机构和各种养老机构之间相互独立,前者侧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后者缺乏专业指导,水平发展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往往使老
人们在想到地中海城市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整齐划一的白色房子,而想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时,脑海中不自觉就会浮现出连绵不绝的红色屋顶。但当想到我们国家的首都首尔时,却很难在脑海
历史城区是赋予当地特色且具有建筑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区域。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独有的历史名城和内在的建筑形式。武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
玻璃幕墙建筑造型别致、外观独具魅力,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建筑围护结构形式。玻璃幕墙建筑采用大面积玻璃作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光学性能与传统围护结构不同,它在带来美观通
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一元论价值观导向排除主体介入并强调完全客观的理性主义,科学思想逐渐成为唯一合法的对现实的解释。19世纪的都市化过程,城市建筑变成标准化的商品,并呈精确的
当代的建筑和规划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遇到了不少困惑,表现为:一方面,当代建筑和规划设计中格式化现象普遍,另一方面,设计师在面对纷繁的外来设计思潮,如何保持自身设计的特色,形成具
在中国,当代会所与明清会馆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作为社交场所,从会馆到会所的演化过程中,体现了商人组织关系的变化。而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设计元素亦在会所里体现出来,文化
上海的近代工业自开埠以来发展迅速,大量的产业工人涌入上海寻求就业机会,上海产业工人的住房演变依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政局、政策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征,其区分的主要
在取得令世人惊叹的发展改革成绩的同时,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的城市已经出现“千城一面”的危险情况,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被不断蔓延的城市建设活动无情吞噬;一些新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