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医用红外热像引导选穴与常规腧穴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选穴规律及疼痛程度与温差大小的相关性,为肩周炎针刺治疗的可视化与选穴规律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盛京医院中医科门诊与骨科门诊自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前来就诊的肩周炎患者72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的分配至常规腧穴组(常规组)和红外引导选穴组(红外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九版《针灸学》上治疗漏肩风的主穴进行针刺治疗,分别是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红外组在进行治疗前均拍摄红外热像图,并在红外热像图中选取肩周部常用治疗肩周炎的穴位(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臂臑穴、臑会穴、肩井穴、臑俞穴、曲池穴及天宗穴)进行健患侧的温差对比,选取温差最大的六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天针刺治疗一次,一周五次,两周后通过对比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得分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红外组选穴规律及疼痛程度与温差大小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测水平a=0.05。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在治疗前的VAS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下降,且红外组效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3.两组治疗前的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分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红外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及DASH上肢功能调查分数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治疗后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红外组有效率优于常规组(P<0.05)。5.在红外引导下选穴频率最高的六个腧穴分别为肩髃穴、肩髎穴、曲池穴、臑会穴、臂臑穴和臑俞穴。6.穴位健患侧平均温差大小与VAS评分呈正相关,且温差越大疼痛程度越大。Spearman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为r值显著性均为P<0.01。结论:1.红外引导选穴针刺在治疗肩周炎上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2.红外引导选穴针刺治疗效果要优于于常规腧穴针刺治疗。3.红外热像引导选穴可作为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