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认识能力既是一种道德能力,又是一种认识能力,是其他道德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变革与飞速发展的全面转型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深深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道德。道德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使一些中学生陷入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培养与发展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让中学生有能力自主认知、理解、判断纷繁复杂的道德现象,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日益紧迫。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对道德认识能力的含义、分类、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价值功能、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道德教育的研究内容,深化对道德能力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有助于促进德育改革,提高中学生个体道德水平,提高德育效果。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道德认识能力进行一般理论探析,界定道德认识能力的含义,分析中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特征,对道德认识能力进行细致分类,着重探讨中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最后阐释道德认识能力的价值。道德认识能力是“道德主体通过体认、学习、探究、实践、反思等途径形成道德观念,建构道德认知体系,继而运用已有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分析、评价、推理、构想、反思等的能力”,它既从属于道德能力,也从属于认识能力。中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实践性与思维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特征。道德认识能力由道德感知能力、道德认知能力、道德理解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构想能力、道德反思能力等七方面要素构成,并且在体验、实践、生活、思维、自主建构、道德情感、师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沿着由低到高的顺序,在受动与能动、他律与自律、内化与外化过程中不断发展。道德认识能力是道德能力诸要素形成的基础,中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首要前提,对于道德能力和中学生个体道德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第二部分研究培养道德认识能力的现实必要性,从国际共识、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德育现状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是体现国际道德教育共识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纠偏对知性德育认识、纠偏生活德育偏差,改善德育现状、提高德育效果的需要。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系统探讨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途径。第一,在积极思维和探究中形成和发展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内容,激发中学生道德认识动机;引导中学生积极思维,为道德认识能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转变学习方式,在探究中自主建构道德认知能力。第二,在对话与讨论中形成和发展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通过民主对话、道德讨论增进道德理解与评价能力,并且在民主对话与道德讨论中遵循“平等性、开放性、指导性”的原则。第三,在解决道德问题中形成和发展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通过设置虚拟情境,发展道德推理与构想能力,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提升道德认识能力,从而实现道德认识能力的初步运用,道德认识开始转向道德实践。第四,在生活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立足真实生活,积极进行道德体验,整合生活资源,准确寻找切入点,将生活世界教育与科学世界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第五,在道德反思与省察中形成和发展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发挥中学生自主性与能动性发展道德反思能力,通过道德反思与省察,道德主体德性不断生成,道德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道德行为不断改善。这些具体策略的实施,始终贯穿和体现了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中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建构的学习方式、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关注道德体验和实践、突出能力培养等现代德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