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经营活动与大股东存在紧密联系。内部人一旦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则有动力在维持控制权的前提下,利用私有信息买卖公司股票,从而获得超额收益。2006年至2012年间,在全部对解禁股实施减持的主体中,个人内部人的减持规模逐年上升,交易频率与次数均超过公司机构类股东,成为减持解禁股的重要主体;并且,与超过半数的公司机构类股东选择在大宗交易平台减持不同,绝大部分个人内部人在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对于大宗交易平台上的交易,市场已准确推断其折价抛售的信息含量,并反映在随后显著下降的超额收益中;而对于二级市场减持的交易,其动机形成更为复杂。基于上述现象与特征,本文将个人内部人对解禁股的减持行为作为研究主体,检验了个人内部人减持行为的信息含量、减持的影响因素、控制权持有程度对其减持的影响、减持的经济后果,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个人内部人的减持行为具有信息含量:其在减持当日获得显著正超额收益,而减持后超额收益显著下降,表明个人内部人掌握了市场未知的关于公司的内部信息;其在法规限制下的减持规模、心急程度以及身份确实预测了公司未来股价以及盈利情况。其次,市场因素以及公司基本面情况均对个人内部人的减持规模、心急程度产生影响。但控制权持有程度较大的个人减持比例更小、减持心急程度更高、获得超额收益更小。可见掌握控制权的个人内部人有动机通过减持来获得超额收益,但通常不会放弃控制权,减持可能出于平衡资产以及流动性方面的考虑。内部人的多重身份的确提高了其从减持中获得的超额收益。第三,个人内部人的减持行为产生以下经济后果:市场层面,个人内部人的减持对公司未来股票收益产生负面影响:个人内部人减持的心急程度越高、减持规模越大,公司日后股价走势以及盈利表现越差。个人层面,减持受内部人日后离职决策影响:控制权持有程度越高的个人在减持后离职越晚,减持规模越大的个人离职越早,说明个人内部人通过减持解禁股放弃了一定的控制权,以避免离职后失去私有信息而带来的持股风险。总结来说,个人内部人的减持行为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控制权与私有信息,个人内部人减持往往是综合上述两类因素后的平衡:一方面公司内部人的身份使该类交易主体更容易获得私有信息,从而通过减持套利超额收益。另一方面,控制权持有程度不断提高后,掌握控制权的个人内部人虽然有动机通过减持来获得超额收益,但其通常不会因此放弃控制权,一旦大规模减持公司股票,则可能出于其掌握的未公开的公司负面信息或日后离职套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