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白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关于刘白羽散文及报告文学的研究非常丰富,而在小说方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小说研究确有所不及,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综观刘白羽小说创作,革命战争成为贯穿其中的中心主题,从短篇探索到中篇积累,再到长篇巨制,他从现实生活中凝练出艺术的真实,在小说中展现了丰富的战争历史面貌。本论文以战争书写为切入点,在梳理刘白羽小说创作历程的基础上,研究战争书写的文本表现、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以期对小说作品进行全面观照,丰富现有的刘白羽研究资料,拓展作家研究领域。第一章对刘白羽的小说创作进行梳理,展现整体风貌。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6-1937年,是他文学生涯的开端,也是小说创作的探索期,主要书写对现实的不满与悲愤。第二阶段是抗战期间,进入转型期,以自己在流亡途中和敌后根据地的见闻为素材,表现抗日军民的丰富生活。第三阶段自1945年至抗美援朝,刘白羽真正参与了战争,此时的小说主要反映战争背景下的革命进程和英雄事迹。第二章主要论述战争书写的多元展现。首先,分析战争环境对人的改造,从农民的觉醒反抗、妇女的思想解放和知识分子改造三个方面阐述小说文本如何表现战争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人的改造。其次,小说在塑造英雄人物崇高品格的同时,也通过反面形象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复杂性,展现战争背景下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精神世界。最后,从战时政策和战争进程两个方面来论述刘白羽小说对于战争历史的反映。第三章分析战争书写的艺术特色与价值。选择诗化语言和心理描写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来发掘小说的审美特质。通过分析刘白羽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积极态度,可以看出他在思想上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在创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战争文学观念。作品中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体现了战争书写的重要价值。而刘白羽自身除作家之外,还是一个军事文学理论家,他主张深入生活、反映矛盾、创作具有史诗和悲剧意义的大作品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同时还大力支持青年作家。他以亲身实践推进了军队文化建设工作,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第四章探究刘白羽坚持战争书写的原因。主要从军人、记者、作家等多重身份的话语选择、俄苏文学的影响、战时思维三个方面来论述,而对于革命文学的坚守、对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疏离也使刘白羽的晚年创作面临一定的接受困境。刘白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战火的考验成就了他的灵魂和性格,也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和审美选择。他的战争书写可以称为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的缩影,在思考历史、关注现实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这无疑是应该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