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ox依据Gray(1982)提出的趋近—抑制动机理论,认为存在两种气质类型的儿童,一种是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性,较多的趋近行为和积极情绪的趋近型儿童;另一种是表现出较多的退缩行为和消极情绪,对周围刺激保持较高的警惕性的抑制型儿童,这两类儿童在社会适应上存在差异。社会适应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内容,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得出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奖惩线索的敏感度不同,那么奖惩线索注意偏向的差异是否会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儿童的气质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呢?本研究通过对154名3-5岁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在儿童3岁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儿童气质的趋近水平和抑制水平,儿童5岁时用奖惩线索下的视觉空间范式考察儿童对奖惩线索的注意偏向,并用问卷调查考察儿童的外向性问题行为(如攻击)、内向性问题行为(如焦虑)和社交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儿童的趋近水平与儿童的外向性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儿童的抑制水平和其内向性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层分析结果表明,惩罚线索注意偏向对儿童的趋近水平和外向性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边缘显著的调节作用,惩罚线索注意偏向对儿童的抑制水平和内向性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边缘显著的调节作用,奖励线索注意偏向对儿童的抑制水平和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斜率分析发现,惩罚线索注意偏向较低组,儿童趋近水平越高,则他们的外向性问题行为越多;惩罚线索注意偏向较高组,儿童抑制水平越高,则他们的内向性问题行为越多;奖励线索的注意偏向较低组,儿童的抑制水平越高,则他们的社交能力越低。因此,奖惩线索注意偏向对儿童气质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