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真实语料考察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对现代汉语“A也得X,不A也得X”类无条件格式进行多角度研究。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语料的统计采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对该格式进行全面的分析。除了文首的绪论以及文末的结论外,文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句法方面先对“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进行了定性,认为它为“无条件式偏倚性对举格式”;进而归纳出除了全式“A也得X,不A也得X”之外的其他六类常见的类似格式(简式、省略式、替换式、倒装式、能愿扩展式以及施事扩展式);并从变项A与X的关系、性质以及音节形式三个方面详细地对该格式进行了微观分析;最后,发现“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既可以充当句法成分(作谓语、宾语、定语),也可以充当句中小句,还可以单独成句,其中以充当谓语的情况最为常见。语义方面分别从构成项语义特征和整个构式语义特点两个方面对该格式进行语义分析,语义特征方面:认为常项“也”具有[+类同][+委婉]的语义特征,常项“得”具有[+强制][+强调]的语义特征;变项“A”与变项“X”必须至少有一项带有动词性质,而且这些词绝大部分带有[+动态][+自主性]的语义特征;构式的语义特点方面,经分析得出“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具有“在任何情况下都非X不可”的语义共性,以及格式内部存在的几种语义关系。语用方面认为“A也得X,不A也得X”格式主要表现出口语化、主观性的语用特点。其中,口语化特点具体从语料来源、变体形式以及与相关格式的对比三个方面得到验证;主观性特点则主要通过该格式的施加命令、无可奈何以及表示强调的间接言语行为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