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播的社会基础及其后果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多元化的宗教市场中,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已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宗教派别。基督之所以能迅速兴起与当今中国转型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本研究以基督信仰动态的归信路径为逻辑线索,分析环境、危机、探问、会遇、互动、投身与结果这七个归信环节在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展开实践。研究发现,前四个环节构成了信仰的产生路径: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信仰文化的失效、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为基督教进入中国宗教市场创造了契机;因转型诱发的危机风险、压力挫折刺激了困境中的人们转向宗教领域以寻求物质帮助与精神慰藉;基督信仰文化以及教会文化与中国文化上的相通性,为基督教的传播增添了文化力量;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人际网络关系使熟人传教的概率大大增加,为基督信仰在与大众的会遇过程中增添了亲近感和信任感。而后三个环节则构成信仰的内在化路径,是信仰产生后基督教继续传播的后果呈现:一方面,通过“神迹”等特殊的神秘体验、投身参与到宗教仪式等集体活动中,因传统共同体解构而消散的信任感与归属感在对神灵的依赖中、对宗教团体的依靠中重新收获;另一方面,归信的历程直接带来了归信者个体在价值观念、行为举止上的转变。基督教不但抓住了转型带来的传播契机,而且也积极采纳本土化的策略,在进行自我变通,以减少基督信仰文化与中国世俗思想和风俗文化之间的距离感。此外,基督信仰体系本身也有其传播优势,如教义体系比较简单易懂、教规教律也不严苛繁琐。概言之,基督信仰在利用转型的现实环境得以盛行的同时,也针对中国的社会现状不断地进行自我变通,从而更扩大和加深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对具有跨性别气质男性的个案访谈的整理与分析,从具有跨性别气质男性的主体建构视角出发,探讨这一类性别个体在性别气质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性与体验性,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关
本研究源自发展学领域对于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农村非正式社会安全网是农户自我保护的主要方式,在农户生计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借鉴世界银行社会安全网的框架,将农村非
本研究以农村社会学教材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变迁。农村社会学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100多年的实践,农村社会学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截至今日农村
农村饮用水管理的研究是农村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许多论文专著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探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多,缺水严重
近30年来,电子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设备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的电子设备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和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如何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