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外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作为人类文化重要成果之一是鲁迅曾经重点关注和思考的内容。鲁迅宗教思想研究是一个应该被挖掘的重要论题。本文以鲁迅著作为研究基点,系统梳理了鲁迅对宗教问题的相关论述,对鲁迅宗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求。全文行文逻辑如下:绪论先论证了鲁迅宗教思想研究的可能性,正文分为逐渐深入的三个部分,一是讨论了鲁迅对宗教现象的整体评价,二是分析鲁迅对具体宗教的论述,三是探讨鲁迅对现实宗教社会现象的独特观点。在绪论中,本文阐述了鲁迅宗教思想研究的意义及可能性。鲁迅宗教思想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研究鲁迅思想,发展中国宗教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鲁迅对宗教问题缺少专门论述,增加了研究的困难,但是,鲁迅深厚的学术背景,对宗教典籍的大量研读,说明鲁迅有深厚的宗教学养,使得鲁迅对宗教的论述具备了研究的可能性。在第一章中,本文讨论了鲁迅对宗教现象的总体评价。将宏观的宗教作为观感对象,分别探讨了鲁迅的无神论立场,早期宗教观和后期宗教观。研究鲁迅的宗教思想,首先不能忽视鲁迅的无神论立场,不管宗教文化对鲁迅有多么重大的影响,也不论鲁迅对宗教持怎样的态度,鲁迅始终不是某一种宗教的教徒。鲁迅的早.期对宗教多持褒扬态度,认为宗教起源于人们精神生活追求,并且认为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人类历史上精神与物质的互相作用,也承认了宗教生活是人们娱乐,休息的重要精神生活方式。鲁迅对宗教的总体看法前后期没有什么突变,仍然肯定宗教的信仰层面,但是对宗教的巫术层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在第二章中,分别分析了鲁迅对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等四种具体宗教的论述。鲁迅对佛教钻研很深,鲁迅对佛教的“苦”,“空”等教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鲁迅不认同佛教出世的思想。对道教,鲁迅提出了“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著名论断。鲁迅认为道教体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色,对中国国民性影响最大,最能契合中国人心理,并且批判了道士思想。对儒教,鲁迅认为孔夫子是被统治者涂抹出来的偶像,是权力者维护统治,渴望权势者寻求发达的敲门砖。鲁迅对基督教也做了一定的思考,鲁迅认同“爱”但是不同意盲目的“博爱”,强调对敌人斗争到底,而决不“宽恕”。在第三章中,本文探讨了鲁迅独特的宗教社会学考察视角,一是发现了信徒和信仰的偏离,二是发现了教徒和教主的悖反。信徒与信仰的偏离,一方面体现在信徒明知道自己并不真信,为了获得利益而装信徒,另一方面体现在信徒自认为自己很虔诚,却实际上不自觉地偏离了教义。教徒和教主的悖反是教徒虽然自称为教主的教徒,实际上教主却仅仅成了一个傀儡,只是教徒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