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宗教思想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616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外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作为人类文化重要成果之一是鲁迅曾经重点关注和思考的内容。鲁迅宗教思想研究是一个应该被挖掘的重要论题。本文以鲁迅著作为研究基点,系统梳理了鲁迅对宗教问题的相关论述,对鲁迅宗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求。全文行文逻辑如下:绪论先论证了鲁迅宗教思想研究的可能性,正文分为逐渐深入的三个部分,一是讨论了鲁迅对宗教现象的整体评价,二是分析鲁迅对具体宗教的论述,三是探讨鲁迅对现实宗教社会现象的独特观点。在绪论中,本文阐述了鲁迅宗教思想研究的意义及可能性。鲁迅宗教思想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研究鲁迅思想,发展中国宗教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鲁迅对宗教问题缺少专门论述,增加了研究的困难,但是,鲁迅深厚的学术背景,对宗教典籍的大量研读,说明鲁迅有深厚的宗教学养,使得鲁迅对宗教的论述具备了研究的可能性。在第一章中,本文讨论了鲁迅对宗教现象的总体评价。将宏观的宗教作为观感对象,分别探讨了鲁迅的无神论立场,早期宗教观和后期宗教观。研究鲁迅的宗教思想,首先不能忽视鲁迅的无神论立场,不管宗教文化对鲁迅有多么重大的影响,也不论鲁迅对宗教持怎样的态度,鲁迅始终不是某一种宗教的教徒。鲁迅的早.期对宗教多持褒扬态度,认为宗教起源于人们精神生活追求,并且认为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人类历史上精神与物质的互相作用,也承认了宗教生活是人们娱乐,休息的重要精神生活方式。鲁迅对宗教的总体看法前后期没有什么突变,仍然肯定宗教的信仰层面,但是对宗教的巫术层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在第二章中,分别分析了鲁迅对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等四种具体宗教的论述。鲁迅对佛教钻研很深,鲁迅对佛教的“苦”,“空”等教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鲁迅不认同佛教出世的思想。对道教,鲁迅提出了“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著名论断。鲁迅认为道教体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色,对中国国民性影响最大,最能契合中国人心理,并且批判了道士思想。对儒教,鲁迅认为孔夫子是被统治者涂抹出来的偶像,是权力者维护统治,渴望权势者寻求发达的敲门砖。鲁迅对基督教也做了一定的思考,鲁迅认同“爱”但是不同意盲目的“博爱”,强调对敌人斗争到底,而决不“宽恕”。在第三章中,本文探讨了鲁迅独特的宗教社会学考察视角,一是发现了信徒和信仰的偏离,二是发现了教徒和教主的悖反。信徒与信仰的偏离,一方面体现在信徒明知道自己并不真信,为了获得利益而装信徒,另一方面体现在信徒自认为自己很虔诚,却实际上不自觉地偏离了教义。教徒和教主的悖反是教徒虽然自称为教主的教徒,实际上教主却仅仅成了一个傀儡,只是教徒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旗号。
其他文献
为了科学合理的选拔优秀的图书馆员,文章提出了一种运用多层次灰色理论对图书馆员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的三层次优秀馆员选拔的评价
秦漢简牍中所见的葬日原则,如“男女日”、“叢辰家”、“建除家”等,只是早期葬日制度的一個部分。秦漢的葬日制度一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從甲骨文、金文中的记载都可以发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计划,推动校园足球发展。这一政策是今后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极大利好消息,也是我国足球行业努力扭转
从热再生现场外界环境温度、加热温度、再生剂温度、新料温度及碾压温度五个方面,对就地热再生施工过程中现场温度控制要点进行阐述。。
中唐科举制度与传奇创作的关系,是一个跨文学和史学的课题,因而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本文试图从中唐科举的角度,来研究其与唐传奇创作兴盛的关系,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
《史记》命运多舛,自问世之后鲜有流传,汉末广为传播而毁誉并存。赞者称其实录,毁者目为谤书,均着眼于历史记载应有的现实与政治意义,而其文学意义却鲜有论及。司马迁被后世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繁荣兴盛,大量的拆迁建设楼房导致地价抬升与用地紧缺,从而使城市公共用地不断缩减,面积减少,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
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大量的道德实验和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学者与非经济学者之间的行为差别,其中多数结果都证明:经济学者普遍比非经济学者表现得更利己,也更缺乏亲
实验室合成过氧乙酸时,冰醋酸与浓度为30%的过氧化氢按容量2:1混合,加入2%硫酸,合成速度较快,稳定性较好。多种因素对过氧乙酸稳定性有影响,尤其是血清和碱性性质。尤其是血清和碱性性质。
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非“打工文学”文本,而是关注“打工文学”的生产过程。通过对这一“让底层说话”的文化政治实践进行制度分析,回应“属下能否说话”、“底层能否自我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