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小说《金瓶梅》已被译成英、日、德、俄、法等十余种外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本文以《金瓶梅》埃杰顿与芮效卫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着眼于译本语言微观层面的解读,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旨在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形态特征与影响成因做一系统深入阐释与探讨。具体涵盖两个方面内容:第一,微观方面以代表性译本实例的比较解读为基础,比较分析《金瓶梅》英译本在性描写、语言特色、文化词语翻译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呈现《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文本特征;第二,宏观方面分析《金瓶梅》英译的译者主体性、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学术研究对于英译的促进,以及历史文化语境对于翻译策略的制约等,旨在从深层上探究《金瓶梅》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本论文共有七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包括选题缘起、《金瓶梅》英译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创新性与研究基本思路等;第二章"《金瓶梅》英译本概述"对埃杰顿和芮效卫两个英译本从译者主体与译本特征等方面予以简要介绍,并对两个英译本的翻译底本加以说明,旨在澄清《金瓶梅》译本已有研究中语焉不详或者纰漏之处,以为下文具体文本语言分析提供铺垫;第三章"《金瓶梅》性描写的英译"以《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翻译为主线,分析《金瓶梅》两个英译者对于性描写的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重在探讨性描写在两个英译本中的存在形态;第四章"《金瓶梅》语言特色的英译"对《金瓶梅》中特殊语言现象的英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成语、俚语、谚语、歇后语等四个方面,分析比较《金瓶梅》英译本在再现原文语言风格特色上的得失情况;第五章"《金瓶梅》文化词语的英译"从文化翻译视角对两个译本做一比较研究,主要包括饮食、服饰、节日以及游艺等四个方面,重在比较分析《金瓶梅》英译本在传递与彰显原作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性;第六章"《金瓶梅》英译策略探究"着眼于《金瓶梅》英译研究的宏观层面,是基于微观文本分析的理论深化。它运用描述翻译学理论对《金瓶梅》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以及影响原因做一深入剖析,并希望由《金瓶梅》英译延伸到国内其他典籍翻译的探讨;第七章"结语"部分包括研究内容总结与回顾、研究局限以及拓展空间、对中国典籍翻译的启示三个方面。论文后续附录两篇:附录一是笔者与美国芝加哥大学《金瓶梅》译者大卫·芮效卫教授的访谈,其中记录了芮效卫教授在《金瓶梅》研究与翻译上的心路历程,为洞见芮效卫在《金瓶梅》翻译上的基本立场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附录二是笔者与美国匹兹堡大学《金瓶梅》研究专家凯瑟琳·柯丽德教授的访谈,主要记录了柯丽德教授在《金瓶梅》研究上的治学经历及其本人对《金瓶梅》不同英译本的客观评价,旨在为多角度审视《金瓶梅》不同英译本提供另一个有用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