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羊草草甸放牧系统为对象,研究当植物个体与斑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放牧家畜(牛)的瞬时采食位置,即牛首先在植物个体区域还是在斑块区域采食;并通过测定植物个体及斑块区域的采食行为参数来分析牛的采食策略,进一步完善采食行为理论,同时为草原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与采食位置存在着相关性。当植物群落中有斑块存在的情况下,随斑块面积的增加,牛主要在斑块区域采食,刚进入样地时在个体区域采食时间短,因为牛对新的采食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2)斑块数目对牛的采食位置也存在影响。随着斑块数目的增多,在斑块区域与个体区域之间转换的次数增多。但在最初入样地时,主要还是在斑块区域采食,且在面积越大的斑块,采食的时间越长。(3)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在个体区域的口食量、采食量、采食率逐渐降低,在斑块区域,三者的变化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表明斑块面积对牛的采食行为有直接影响,当斑块面积达到 100m2时,各个参数值反而下降。总采食口数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牛在个体区域的采食口数逐渐减小;在斑块区域的采食口数逐渐增加。总采食时间及总采食速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维持恒定。(4)随着斑块数目的增多,牛主要集中在大斑块区域采食,采食口数最多,采食时间最长,当斑块数目超过 3 时,短时间内(10min),在其它小斑块处采食机率很小。各样地斑块内的总口食量分别为 2.80、6.86、6.94、8.86g,呈递增的趋势。各样地总采食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各样地维持恒定的采食时间。总采食速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在含 5 个斑块样地的斑块区域采食速率最高,为 0.88b/s。在各样地斑块区域的总采食量逐渐增加,分别为 71.07、173.84、217.91、247.87g。在各样地的平均采食率呈递增的趋势,分别为 1.89、4.38、5.57、7.48g/s。(5)牛在草层较低、密度适中的斑块采食速率最大,为 0.92b/s,在草层较高、密度小的斑块采食速率最小为 0.62/s;牛喜欢在芦苇纯度比较大的区域进行采食,但当斑块内全部为芦苇时,牛的采食速率及采食量反而降低,因此,牛在优势种相对生物量适中的斑块内采食速率达到最大,获得相对较高的采食量。(6)在芦苇群落样地内植物个体与斑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牛采食策略是在斑块处采食,随斑块面积的增加,牛在斑块处采食时间及采食口数逐渐增加。当样地内存在多个植物斑块时,牛采取的策略是采食各类斑块,但在大斑块处采食时间较长。本研究从“斑块大小”这一角度提出牛的采食策略,进一步完善了经验法则。(7)依据本实验结果,为了提高放牧家畜的采食量,在建立人工放牧地时,应尽量提高草地密度,同时还要注重草地植被的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