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phosphorus,P)是维持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土壤磷素是供给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磷源,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来已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干扰,使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的输入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壤磷素的可利用性。近年来,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磷元素限制的报道越来越多。因此,研究不同经营措施下碳输入的改变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发挥温带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功能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山西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iessen改良的Hedley分级方法,通过布设 DIRT(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实验(原状 CK,去凋NL,加倍DL,切根去凋NRL),研究不同的间伐强度下(未间伐,轻度间伐15%,中度间伐35%,重度间伐50%)、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幼龄林15 a,中龄林26 a)、连作下的表层(0-10 cm)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03-Pi和NaHCO3-Po)、土壤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中度间伐下达到最高。凋落物加倍(DL)处理下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03-Pi和NaHC03-Po)、土壤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稳定态磷(HCl-Pi、浓HCl-Pi和浓HCl-Po)、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在不同间伐强度和凋落物处理下的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磷、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表层土壤磷组分变化的重要因子。因此,适度的间伐和增加凋落物能够显著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表层土壤磷素的活化能力。(2)15 a和26 a华北落叶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土壤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与1 5 a混交林相比,26 a混交林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03-Pi、NaHC03-Po)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提高;NaOH-Po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CK相比,DL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磷(Resin-Pi、NaHCO3-Pi、NaHC03-Po)和中等活性磷(NaOH-Pi和NaOH-Po)含量,NL和NRL显著降低土壤(Resin-Pi、NaHC03-Pi、NaHC03-Po)和中等活性磷(NaOH-Pi 和 NaOH-Po)含量(P<0.05)。稳定态磷(稀HCl-Pi、浓HCl-Pi和浓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在不同林龄和凋落物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活性、植物生长(平均胸高断面积)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3)连作对土壤的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连作显著降低了 Resin-Pi、NaHC03-Pi、NaHC03-Po和NaOH-Po含量,稳定态磷和残留态磷对连作的响应不敏感。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率、土壤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磷素显著相关(P<0.05)。连作导致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降低是引起土壤磷素有效性下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