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在医学与心理学领域的地位日益突出,希望是积极心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服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往研究多从情绪、犯罪人格、心理健康等“问题”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希望的角度对服刑人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有计划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本研究以北京市某监狱574名男性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成人希望量表(DHS)、修正版生活取向测验(LOT-R)、修正版社会问题解决量表(SPSI-R)、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男性服刑人员进行测试。将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中,应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应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分析,初步探讨了服刑人员社会问题解决、生活取向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希望在社会问题解决、生活取向与焦虑、抑郁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社会问题解决、希望水平、焦虑、抑郁在人口学变量文化程度、捕前职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社会问题解决在年龄上显著性差异,而生活取向、焦虑、抑郁在年龄上的差异不显著。服刑人员的焦虑、抑郁在婚姻状况上差异不显著。(2)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社会问题解决、希望水平、焦虑、抑郁在服刑特征上刑期、已服刑时长、是否多次犯罪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问题解决在余刑上差异显著,而希望水平、焦虑、抑郁在余刑上的差异不显著;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社会问题解决、希望水平在是否共同犯罪上差异显著,而焦虑、抑郁在是否共同犯罪上差异不显著。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社会问题解决、希望水平、焦虑在犯罪类型上差异显著,而服刑人员的抑郁在犯罪类型上差异不显著。(3)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与希望的动力思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问题解决中的积极问题解决类型与希望的路径思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问题解决中的消极问题解决类型与希望的路径思维呈显著负相关。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服相关;社会问题解决中的积极问题解决类型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问题解决中的消极问题解决类型,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希望的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4)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能显著正向预测焦虑、抑郁;社会问题解决中的积极问题解决类型能显著正向预测焦虑、抑郁,社会问题解决中的消极问题解决类型能显著负向预测焦虑、抑郁;希望水平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焦虑、抑郁。服刑人员希望的动力思维对生活取向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服刑人员希望的动力思维对社会问题解决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服刑人员的生活取向、社会问题解决、希望水平、焦虑、抑郁受主要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也与服刑人员的犯罪特征有关。并且心理干预可以考虑通过改变服刑人员的动力思维,增加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从而缓解服刑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