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术前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和短期预后分析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在术前经常合并肾功能损伤,目前尚缺乏关于这类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研究。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术前肾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诊治和预后,探寻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两所心脏中心在2008年~2017年10年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完整住院资料。根据入院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将所有患者分为肾功能损伤组(RI)(Ccr<60mL/min/1.73m2)和肾功能正常组(NRF)(Ccr≥60mL/min/1.73m2),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资料,病原学,治疗和预后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所心脏中心10年间共有8055人行瓣膜手术。纳入40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平均年龄43.9±15岁;其中RI组56例(14%),NRF组345例(86%)]进行研究。肾功能损伤组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更高(14.7%vs 7.5%,P=0.042),链球菌感染率更高(71.4%vs.43.8%,P=0.001)。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功能损伤组的患者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更明显,人工瓣膜感染率更高,术后新增透析例数更多,预后更差(P值均<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链球菌感染(odds ratio[OR]=4.271,95%confidence interval[CI]1.846-9.884;P=0.001),年龄≥51岁(OR=5.138,95%CI 2.258-11.694;P<0.001)和心功能Ⅲ-Ⅳ级(OR=10.768,95%CI 2.417-47.972;P=0.002)是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术前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高,预后差。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在术前更加容易发生肾功能损伤,此外,年龄越大、心功能越差的患者,发生肾功能损伤的风险越大。
其他文献
太湖流域洪水灾害日趋频繁、洪灾损失越来越大.针对太湖流域河网水系复杂等特点,本文将流域分为山区和平原区,分别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VIC和水力学模型ISIS.其中,上游山区划分
在Tris-NaCl(pH=7.2)缓冲溶液中,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旋转圆盘电极实验、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研究了二茂铁在旋转碳纳米管(CNT)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小
使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研究了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出口水质的影响,进而获得适宜的运行参数。以人工合成生活污水为目标处理物,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和二沉池池壁藻类混合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5%左右[1],而每年我国新增脑卒中患者达200万[2],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众多,且可引发吸入性肺炎、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
目的 对橄榄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橄榄根挥发油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 分离出40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大于5%的组分有4个,分别为n-十六烷酸、6-十八碳烯酸、十二烷酸和3,7,11-三甲基-(E)-1,6,10-葵三烯-3-醇,相对含量大于1%的组分有9个.结论 这9个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981%。
[目的]揭示尾叶桉类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尾叶桉类林引种区澜沧县为例,对第一轮伐期内两个林龄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
以贴梗海棠和大叶黄杨为试验材料,研究经SO2胁迫后,其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O2处理的贴梗海棠和大叶黄杨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且随SO2质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癌止痛的疗效。方法62例骨转移癌病人共82个病灶采用两种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常规分割放疗组33例,每次2Gy,每周5次,总剂量30~40Gy/3~4周;非常规分割
以豆科植物复垦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未复垦地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理化指标(主要涉及到p H值和容重)和养分指标(主要是指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来解释豆科植物复垦地土壤成分重新构成的过程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复垦地所含的养分含量低于种植豆科植物复垦地,而p H值和容重则高于复垦地;未受损农用地的p H值和容重都稍低于种植豆科植物的复垦地,而未受损农用地所含的养分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