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基于意识形态分析的视角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7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观念下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作为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政治体系运行的合法性基础,政治认同既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状态又是一种现实的政治实践。意识形态作为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政治体系的深层结构。它指导着政治体系的建构和运行方向,通过对人类共有的追求与美好未来进行描绘与论证,为认同主体的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与合法性论证,从而影响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认同感。意识形态是政治体系获得支持与认同的重要手段,是影响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品格及其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影响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   在当今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分化,利益和价值观不断趋于多元化,社会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人们政治认同的内容与重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既有公民政治认同的良性发展,也出现了政治组织认同弱化、政治制度认同式微、政治运作认同削弱、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等政治认同弱化的现象。而公民较低的政治功效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等绩效认同中的问题、分配制度上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政治制度的不规范等制度认同中的问题和意识形态认同中的问题是导致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弱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更易引发政治认同弱化。   为此,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意识形态的时代性;维护大众的利益,推进利益认同;加强制度性建设,促进制度认同;完善价值观教育,巩固意识形态认同。增强政治认同不仅要注重价值规范的层面,还要夯实政治认同的社会支撑体系,不断强化我国当前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
其他文献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人与人进行交往,那么人和人之间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关系。而不论什么关系,人与人之间要想达到彼此共同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好彼此的关系,和睦共处。作
期刊
  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它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围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抗美援朝和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被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并提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