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最常见的是来源于肌层的肿瘤,主要是平滑肌瘤(leiomyomas)和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s)。目前对于<2cm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尤其是胃肠间质瘤的处理尚未达成一致共识。鉴于<2cm的胃肠间质瘤危险度极低,目前多建议密切内镜随访,待肿瘤增大时再行手术治疗,但外科处理创伤大,尤其是对于位于食管、十二指肠者,且患有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往往有沉重的心理负担。采用常规的内镜下切除治疗方法如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剥离-肿瘤摘除术等往往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对于位于固有肌层者容易并发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采用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很有必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
研究对象及方法:前瞻性研究。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且超声内镜示内向型生长,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者。对病变直径5-12mm者采用橡皮圈套扎法治疗,直径13-15mm者采用透明帽辅助下尼龙绳套扎法治疗,直径16-20mm并呈亚蒂结构者采用尼龙绳套扎法治疗,术后常规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并于术后两周复查胃镜了解病变是否脱落,病变未脱落或未完全脱落者再予套扎治疗。术后1年复查超声内镜了解有无复发。术后2周复查胃镜,病变完全脱落者视为治愈,部分脱落或未脱落者视为无效。术后1年复查超声内镜,套扎部位局部发现SMT者视为复发,局部疤痕、各层回声不均匀等视为正常。
结果:①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9.25±12.92岁。肿瘤直径0.5~2.0cm,平均0.97±0.34cm,病变位于食道16例(28.6%),胃34例(60.7%),十二指肠6例(10.7%);位于固有肌层37例(66.1%),粘膜肌层19例(33.9%)。②使用橡皮圈套扎者44例(78.6%),透明帽辅助尼龙绳套扎者8例(14.3%),直接尼龙绳套扎者4例(7.1%)。③除1例穿孔病变因手术退出研究外,剩下的55例病例均完成2周的胃镜随访。病变成功脱落者48例(48/56,85.7%),无效者8例(8/56,14.3%),除穿孔患者外,所有无效病例予再次套扎后均成功脱落,累计治愈率98.2%(55/56)。④37例(66.1%)患者完成超声内镜随访,其中5例复发,复发率13.5%;其他19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失访率33.9%。⑤术后出现不良事件者22例(39.3%),其中黑便、呕血者3例(5.4%),全部在术后1天内出现,量200-600ml不等,所有患者经禁食、抑酸、补液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不需手术治疗。穿孔1例(1.8%)通过外科手术成功修补。其他不良事件程度轻微,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结论:对符合适应症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套扎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高效的治疗手段,且复发率低。依据病变大小、形态选择三种不同的套扎方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