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合成并表征了三种不同类型的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热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这三种配体均通过N、O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1:1型(金属/配体)或1:2型(金属/配体)的四或六配位的中性配合物,这三种配体和十二种配合物均不含配位水。同时研究了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催化双氧水分解的性能。 (1) 合成了由D-10-樟脑磺酸的钠盐和邻甲苯胺缩合而成的手性Schiff碱配体Ⅰ及其铜、钴、镍、锌配合物。所有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体的化学式为C17H22NSO3Na(NaL);配合物的化学式为M(C17H22NSO3)2(其中M=Cu2+,Co2+,Ni2+,Zn2+)(ML2);经紫外、红外分析得配体通过N、O与金属发生配位,由此确定了金属离子的配位数,配合物均为1:2型(金属/配体)的六配位结构,并提出了配合物可能的结合方式。 (2) 合成了由水杨醛和邻甲苯胺缩合而成的Schiff碱配体Ⅱ及其铜、钴、镍、锌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及13C谱(13CNM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可能结构。结果表明,配体的化学式为C14H13NO(L);配合物的化学式为M(C14H13NOCl)2(其中M=Cu2+,Co2+,Ni2+,Zn2+)(ML2Cl2);配体通过N、O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所得配合物的组成均为1:2型(金属/配体)的六配位结构。 (3) 合成了由乙二胺与乙酰丙酮,水杨醛反应缩合而成的异双四齿席夫碱配体Ⅲ及其铜、钴、镍、锌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通过N、O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所得配合物的组成均为1:1型(金属/配体)烯醇式四配位结构,可确定配体的组成为:C14H18N2O2(H2L);配合物的组成为:MC14H16N2O2(即ML,M=Cu2+,Co2+,Ni2+,Zn2+)。 (4) 研究了配体及其配合物对双氧水的催化分解性能。以所合成的配体及其配合物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化合物在同一条件下对双氧水的催化反应性能。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条件下,过渡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催化效果好于相应的过渡金属;配体Ⅲ和过渡金属形成的配合物的催化效果好于配体Ⅰ和Ⅱ的配合物,这可能与配体Ⅲ的不对称结构有关;对于同一配体而言,其中Cu(Ⅱ)与各个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