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国务院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通过。三峡工程兴建后,库区蓄水水位升高将使长江上游地区最为重要的水文题刻——白鹤梁题刻永沉江底。经过十年论证,白鹤梁题刻最终以原地建水下博物馆的方式保存下来,它所记录的72个历史年份中长江涪陵段的枯水水位数据,在对历史时期长江流域(及更大的时空范围)的气候、水文、航运等问题的反映以及为当今社会气候变迁、水文规律、现代工程等提供数据参考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对白鹤梁枯水题刻进行分类梳理,进一步分析其科学价值,证明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河流水位观测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进行简要叙述,在白鹤梁全部题刻中,划定枯水题刻为本文的实际研究对象;说明本文在对枯水题刻水文信息的提取与校正、对文献资料的选取与分析、对科学价值中气象学等问题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此外,回顾了针对白鹤梁题刻的综合性研究史及其科学价值研究史,概述了前人研究中的成果与局限。第二章,对白鹤梁题刻的概况进行分析与说明。首先以时代早晚为顺序,梳理了先秦到近现代中国河流水位观测的历史,确定了白鹤梁题刻在整个中国河流水位观测史中所处的位置。在对水位观测史有整体把握之后,分析了白鹤梁梁体在地质演变中的形成过程,描述了梁体的构成情况,说明以其作为枯水水位观测点的合理性,间接说明了其科学性。此后,对白鹤梁题刻的形成进行分析,推测了白鹤梁题刻石鱼水标的始刻者以及白鹤梁题刻得以出现并延续一千二百余年的内在动力。最后概要介绍了白鹤梁题刻留存图文资料的整体情况,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即长江上游第一个近现代水文观测站设立前的2组3尾石鱼水标、81则白鹤梁枯水题刻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中,根据水位记录方式将81则枯水题刻分为标识、定量、定性三种,每种举一则题刻为例说明,并分别分析了三种类别题刻的科学价值。第三章,对白鹤梁枯水题刻的科学价值进行具体分析。首先从水位观测方式的科学性、上游地区干旱情况记载的历史文献印证、三峡地区其他枯水题刻的印证三方面证明了白鹤梁枯水题刻的科学可靠性,此为后文研究的前提。同时,也对白鹤梁枯水题刻科学可靠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罗列,供后来的研究者参考。其后对白鹤梁枯水题刻科学价值的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在历史时期和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科学价值。白鹤梁题刻在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由于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很高,当地人民主要通过观测石鱼出水来预测来年农业的丰歉情况,而这其中就蕴含了长江水位变化与气候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白鹤梁枯水题刻在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科学价值主要从气象、水文、航运、现代工程、枯水水文题刻体系代表等方面进行。对于气象学的研究价值,在说明研究的理论依据后,将所掌握的长江上游旱涝资料以白鹤梁枯水题刻为标准进行排队,根据结果对长江上游的旱涝规律进行总结,并将白鹤梁枯水信息纳入长江洪枯水体系中,共同分析印证长江流域的干湿气候期,此外,还根据白鹤梁枯水题刻所反映的干旱年份与中国大的温度变化曲线相对应,印证了郑斯中先生对该地区降水与温度关系的结论,分析了中国未来干湿变化问题,最后概要说明了白鹤梁枯水题刻也能运用于太阳活动情况的研究。对于枯水水文题刻体系,主要通过对朝天门灵石题刻等长江三峡地区七大枯水题刻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白鹤梁题刻在枯水题刻体系中的代表性地位。最后,对其在航运、现代工程方面表现出的科学价值做了概要叙述。第四章,结论部分。对以上各章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