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40年代也就是抗战前后的中国,是一个风起云涌夹杂着战争与血腥的时期。斯特朗不仅目睹和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种种起伏,并且以一个革命观察家的眼光和手中的笔观察、记录了这种变化发生发展的过程、背景及原因,从孙中山、宋庆龄、鲍罗廷、斯大林、蒋介石到毛泽东等,描绘出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云和与中国有关的世界风云,几乎都在斯特朗笔下得到生动的呈现。作为抗战前后时期的美国在华左翼记者,斯特朗身上有着同代人的共性,同时也有着促使斯特朗不同于时代同仁的个性。 笔者把斯特朗的身份特征和公共交往圈作为研究的辅助手段,将历史时代背景作为研究的参考背景,将斯特朗在北伐、抗战、国共交战期间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重要文本,对斯特朗的在华新闻活动进行详细和深入的探讨,在对斯特朗的在华报道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而成文。并且,从抗战前后美国在华左翼记者群体的视角出发,运用历时、共时的分析方法,拟对斯特朗的新闻活动进行探析,以此来探讨斯特朗与抗战前后其他美国左翼记者之间的共性和个性。 第一章主要是介绍历史背景,主要的着眼点是抗战前后美国在华左翼记者的群像描摹及对他们新闻活动的粗略介绍,分析他们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带上了怎样的时代烙印,对他们的记者角色和人生经历都有着怎样的影响。通过综合考察这些美国左翼记者到中国来的背景、动机、作为及其命运,以期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历史现象作出一个系统和深入的诠释。通过对抗战前后美国在华左翼记者来华背景和动机的介绍,简述斯特朗来华的历史背景,并且引出斯特朗的生平介绍,为后文斯特朗在华新闻报道的具体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背景。 第二章主要是对斯特朗在华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分析她的报道在北伐、抗战、国共交战期间呈现出什么样的“红色中国”。1、全面呈现时局的起伏和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交织在一起的时代风云。其中,有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抗战形势,各种会议的场面报道,国共分和的坎坷经历。2、刻画诸多对社会时局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政治风云人物,主要通过对宋庆龄、朱德和毛泽东的报道展现时代动向。3、大胆揭露、反映当时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民生问题、战后中国前途问题等。 第三章旨在分析斯特朗的不同身份特征与公共交往活动对其在华新闻活动的影响,它们起到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斯特朗参与当时的中国事务,不仅局限于新闻报道,也有社会互动、政治交往各个方面。她的公共交往圈是怎样的?她的身份特征对于她的新闻事业有何影响?以早期的反战群体的集合为肇始,探讨斯特朗从自由主义者到革命者的身份转变下不同的公共交往呈现以及影响。从对报道倾向性的影响来说,是从“客观中立”到“官方宣传模式”的转变,从对斯特朗新闻观的影响来说,是一个从“独立自由”到“自觉代言”的转变。 第四章斯特朗的新闻报道因作品本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而独具历史影响。本章旨在分析斯特朗构建的“红色中国”对于当时中国政局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对于以后西方记者、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革命形象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斯特朗的报道对她个人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给她带来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 第五章的重点是比较分析。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许多偶然性,一个群体却能显示出深刻的历史暗喻。作为同时代有一定影响力的美国在华左翼记者,斯特朗的新闻活动与同时代美国在华左翼记者的新闻活动有着怎样的共性?在哪些方面与斯诺、史沫特莱相区别而存在?通过分析,笔者得出斯特朗在在华身份和留华目的两方面与同时代的美国在华左翼记者存在着共同之处;而与斯诺和史沫特莱的新闻活动相比,斯特朗的新闻活动又有着其不同之处。最后,笔者认为斯特朗是一个浪漫的自由记者和一个孤独的激进分子的结合体。